欢迎光临张家界国旅官方旅游网站!经营许可证号:L-HUN-08047
首页 > 目的地 > 其他地区其他地区旅游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旦”和“元日”。为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节日年氛甚浓,礼仪繁多。初一凌晨,各家竞先燃放炮竹“开财门”。接着,男性穿戴整齐,由长者率领,举行“纳财”、“敬神”、“挂红”等仪式。仪式结束后,各自回家向长辈拜年。早饭后,仍由长辈率领,择吉方亲友家“出行”,或上祖茔“拜祖年”。读书人喜在这天“发笔”,用红纸书写“元旦发笔,大吉大利”等吉语。自初一至十五日,均为拜年时节,熟人初见面,互相抱拳祝福。并且有“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女拜娘”之例规。新中国成立后,国家规定春节放假3天。50年代后,“敬神”、“纳财”等习俗逐渐淡化,但拜年之风仍盛。80年代,富有人家互请“春酒”,又开始兴盛起来。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之夜称上元之夜,曰“元夜”,亦称“元宵”。旧俗,是夜张灯为戏,故亦谓之“灯节”。新中国成立后,沿袭农历之元宵节,是日,舞龙舞狮达到高潮。村中每户必进,燃烛鸣炮接灯,避邪趋吉,夜深始止。元宵夜,阖家团坐,吃汤圆或元宵。
三月三
农历三月上旬已日,为古代之节日。民国19年,改阳历三月三日为修禊之辰,少数读书人有外出踏青、郊游、流觞、赋诗等雅事。新中国成立后,“雅事”之举已不复见,人们仍在农历三月三日采集地菜煮鸡蛋进食,俗云:“三月三,地菜子煮鸡蛋”。食之,可益身明目。
清明节
节前3日或后7日,一姓子孙后人,咸临祖茔,祭奠、扫墓,然后回家吃祭祀饭。旧时,一族一房置有祭祀田,多兴集体操办,只许男性人祠吃“清明酒”。50年代后,祭祀田已不存在,多分户主办。80年代,农村经济活跃,有的地方按户摊款,兴起集体扫墓、立碑之风。 90年代,此风愈演愈烈,清明时节,城乡人民一齐出动。车塞于途,人拥于野,境内罗金桥、五马归槽、七里井等公墓山和烈士陵园,一时人满为患,间常造成交通和火警事故。
学校常在清明节前后,组织师生赴烈士陵园或抗战纪念塔等处献花圈,缅怀先烈,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端阳节
农历五月初五日,称“端五”,又名“重五”、“端午”、“重午”,俗称蒲节。节日,每家每户习惯在门前插艾叶、菖蒲,用艾叶、蒲蔸熬水洗澡。中午吃面食、粽子,饮雄黄酒。将雄黄涂在小孩额上,颈上挂采丝香囊,谓可避邪解毒。午后,女性着夏装,打扮人时,扶老携幼,拥至江边看划龙船,俗称“摆端午”。
天贶节
农历六月六日为“天贶节”。有谚云:“六月六,晒丝绸”,所以俗称“晒衣节”。人们喜欢在这天翻晒衣服、书画,以防收藏时霉变虫伤。
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日的中元节,自初十日始,各姓子孙,以集体或分户轮流形式,备办酒肴香楮,一日三餐,供奉祖先。有的在此期间,还请僧众设醮,超度亡灵。十五日夜,各家于宅旁路边,焚烧纸帛、纸衣、纸屋等,送别先人。新中国建立后“供老客”之习俗已改。80年代后,此风又起。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意其居秋季三月之中,又称“仲秋节”、“团圆节”。其夜,一家人围坐庭前,吃月饼(农家有的用米糕代替)赏月,小孩则玩香灯(柚上插线香),至深夜始散。80年代后,各级人民政府多在节前举办“三胞”(侨胞、港澳同胞、台胞)眷属中秋茶话会,遥怀故旧,畅叙乡情。
重阳节
农历九月九日,又称“重九节”、“茱萸节”。旧时读书人在这一天有登高饮酒赋诗之习,一般人家无任何应节活动。境内农民多在九月开始蒸米酒,称“重阳酒”。
过小年
旧称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为小年,又称“过小年”。先一日为民间祭灶日,民谣渭:“年年有个家家忙,二十三月祭灶王”。二十四,家家除尘,俗语谓之“打隆沫”,全家设办宴。二十五日凌晨,焚香桔,燃烛放炮,迎接玉皇下界察善恶。新中国建立后,祭灶、接玉皇之习已除。
除夕
旧俗以农历十二月末日之夜为除夕,意为旧岁至此夕而除,明日即换新岁。俗称是日“过大年”,家家户户贴门联、门神或年画,整理房间陈设,合家敬神,吃“团年饭”,又称“庚饭”,大人给小孩散“压岁钱”。入夜,逐房点燃灯烛,或老少围炉守岁。
目的地导航 >>更多
旅行工具箱
2006-2014 CITSZJJ.COM 保留所有权利。
国内旅游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