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旅游 > 风土人情 > 湘西凤凰古城民俗风土人情与习俗

湘西凤凰古城民俗风土人情与习俗

来源:网络转载 2017-04-11 00:33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湘西的土家族、苗族历史悠久。在历史发展长河中,他们以勤劳和智慧,创造出具有各自民族特点的历史和文化,养成勤劳俭朴、勇敢无畏、诚实爽直、耐艰苦、重感情的民族性格和道德风貌。在土家族、苗族人民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居住、服饰、饮食、嫁娶、节庆和文化艺术等各个方面,无不具有各自的风俗习惯和独特民族特色。民族文化风情旅游现已成为湘西凤凰古城吸引中外旅游者的特色项目。

  


   土家苗族习俗


   l、吊脚楼:为湘西各族人民一种传统建筑形成,又称"吊楼子"。吊脚楼为山野式"楼阳台",单檐悬挑,屋面反翘,名"飞檐",通风向阳,干爽清新。有与正屋成一字形,也有成90℃直角形。吊脚楼外设走廊,二面称"转角楼",三面称"走马楼"。栏杆多花格, 县柱称"吊瓜"'或为六陵、八棱,或雕成球形、金瓜形。柱、防还雕有龙风、喜鹊、花卉等。民间吊脚楼上多为闺房,卧室或织锦、打花之处,底层为谷仓、柴房,也有底层下临溪流,泉水叮咚,别有情趣。山寨吊脚楼掩映在绿树翠竹中,富有大自然风光美。湘西州部分镇临河民居也建有吊脚楼,如吉首峒河街,凤凰沱江沿岸、王村古镇、茶洞边城及龙山洗车河等,历来都引起中外旅游者极大兴趣。


   2、火堂:又称火坑、火床,为湘西农家颇有特色的生活场所。一般为中堂右前间,铺地楼板,火堂围以长条石。火堂内置铸铁三角架,不准脚踏。上方吊炕架,挂腊肉、野味、豆腐、辣椒等。平时,全家人围火堂做饭、聚餐、烤火。客人至,无论土家、苗族,皆盛情邀客围坐火堂边,烤火饮茶;饭时,一大锅腊肉或野味,一大碗米酒或包谷烧,碰碗举箸,其乐融融。饭罢、摆古、唱歌,直至深夜,甚至围火堂铺被而眠。


   3、银首饰:苗族妇女与男青年喜爱之饰品,造型精美,多为银制。银首饰有银冠、银钗、耳环、项圈、嵌肩、手镯、牙钎、石尾等。项圈有轮圈、扁圈、盘圈三种,重有四两至一斤不等。轮圈四棱突起;扁圈形扁,上镂花;盘圈以空心银条盘绕而成,有五匝、七匝之分。牙钎即银链,由两块镂刻银牌和多根银链组成,下吊牙钎、挖耳、小刀、金瓜锤等,分两层或三层,层次多者美。后尾用银制花草藤叶连缀而成吊手后背。


  4、嫁娶婚俗:以歌为媒,境内土家族、苗族男女相恋,多以歌为媒。苗族更为普遍。苗族青年男女通过赶场、赶秋、樱桃会、挑葱会等场合相识后,遂开始约会。约会一般以草标为记。约会时即开始唱歌,先唱"访名问姓歌",如同姓不再对歌,以兄妹相称。如非同姓则以对歌了解情况,加深感情。多次约会对歌,遂以歌相互赠物、如项圈、手镯等。至此,情感已达高潮。女方真心相爱,也以歌词暗示。双方私订终身后,男方请媒人到女家求婚。


  5、哭嫁:土家族婚俗。新姑娘出嫁前,都要哭嫁,少则三夜, 多则半月。届时,村寨中相好姐妹都来陪哭、对哭。哭嫁内容十分丰富,有"哭父母"、"哭吃离娘饭"、"哭栽花"、"哭离闺门"、"骂媒人" 等,离别、恋念、喜悦、激动之情交织在一起。哭嫁歌语言真切自然,情感直挚强烈,句式自由灵活。歌由情发,情随歌起,泪随歌涌,委婉动人。


   6、拦门礼:土家族、苗族婚俗。土家青年在结婚前一天,男方派花轿、乐队等队伍到女家迎亲。女方早在门口摆大桌拦住门。男方至门口时,女方执事人以歌声与男方执事人讲拦门礼。一般为盘问姓名?为何而来?走旱路、水路?"婚烟根把"等,男方执事人答清楚,女方移桌开门,请接亲队伍进屋;男方若答不上即算输,得拿出"三茶"、"六礼"(皆为红包)及报晓鸡、梳头油、蒙头帕等礼品,请女方开门进屋。 苗族拦门礼与此大同小异,摆上桌子关上门,若男方答不上,则将红包从门缝塞进去,求主人开门迎接,但男方全权代表'管亲郎"须先从方桌下钻进去。


   7、找"摸米":土家族婚俗。接亲队吃过酒饭,天将麻黑时,陪嫁的姑娘以涂在手上的锅底灰向她们认为是"摸米"(代替新郎迎亲的男青年)的人脸上抹去。躲避不及的,被抹成一个黑花脸,他又用手将脸上锅灰抹下来往姑娘脸上反抹过去。男女戏谑,闹成一团,旁观者笑得前仰后翻,而真"摸米"却不愿受抹,躲在花轿边或老人背后,因为,未婚姑娘不准接近花轿,不准打扰老人。


   8、节庆民俗:社巴日摆手土家族习俗。即在每年春节期间举行的大型祭祀活动,有"大摆手"、 "小罢手"之分。大摆手在摆手堂举行。摆手堂前宽坪中竖一高24米的旗杆,两面龙风旗迎风招展,顶端一只白鹤振翅欲飞。届时,各寨分别组成龙风旗队、祭祀队、舞队、小旗队、乐队、披甲队、炮仗队等。至摆手堂前,各队依次"闯架进堂"、"扫邪安神"、"祭神献供",随以排炮、吆喝声,似春雷般的大锣大鼓引出全场沸腾的大摆手舞。小摆手一般在寨内坪场举行。内容一致,场面较小。届时还穿插表演"茅古斯"舞。


   9、赶秋:赶秋为湘西苗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每年立秋日举行,赶秋日,四乡八寨百姓齐集秋场,多达万人以上。人们唱苗歌,吹唢呐,舞狮子、打花鼓、打猴儿鼓、上刀梯、荡八人秋,热闹异常。八人秋形似纺车,高约8米,以粗木支撑,上设八个秋千,每处可坐1-2人。八人秋以人力转动,当转动一阵停下来谁居于最高处时,就由谁唱歌。


   10、椎牛古俗:椎牛为苗族人民的传统习俗。事前,主人须选购一头四膀有旋,耳、眼、鼻、口、角俱完整美观的上好水牯牛。届时,在宽坪中竖一根涂以五彩的龙凤花柱,以麻绳穿牛鼻,系上篾圈套于花柱上。经给牛喂水,巫师绕柱三圈,将梭标传至舅家(称后辈亲)年青人手中时,即在震天动地的锣鼓声中开始杀水牛,年轻人追杀不止,牛绕柱旋跑。最后,牛伤口喷血,倒地而死。接着分割牛肉。晚上,要举行周b鼓、唱歌 (苗语称"独乐"),通宵达旦。


   11、歌乐鼓舞


   打溜子 为土家族极有特色的打击乐。以双钹、马锣、大锣组成、若加进唢呐便称五子家伙。每逢年节、喜庆、婚嫁,溜子打得铿锵响亮, 热闹非凡。打溜子现存传统曲牌近百个,如'鸡婆屙蛋"、"八哥洗澡"、"锂鱼漂滩"、"牛擦痒"、"蛤蟆闹塘"、"慢纺车"、"瞎子闹街"等。以双钹的亮、闷、揉、挤、磕等特殊打法绘声、绘神,惟妙惟肖。既明快热烈,又恢谐风趣。新中国成立后,打溜子搬上了舞台,多次在国内少数民族文艺汇演中获奖。95年赴美国演出,轰动纽约,现以成为中外旅游者来湘西旅游必不可少观看的风土人情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