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旅游 > 风土人情 > 中山瑰宝:展现古中山国的历史面貌和风土人情

中山瑰宝:展现古中山国的历史面貌和风土人情

来源:网络转载 2017-05-03 16:57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狩猎纹铜豆

  

  小玉人

  

  夔龙纹方壶

  

  山字形器

  

  错金银四龙四凤方案座

  

  刻铭铁足铜鼎

  

  错银双翼神兽

  中山王墓、成公墓以及王族墓出土的随葬器,器型活泼多变、轻巧灵秀,装饰璀璨华丽、丰富多彩。鲜虞中山带着彪悍活泼的北方少数民族文化气息,与当时高度发达的中原科学技术相结合,出现了一批造型奇特、工艺细腻、装饰华美的艺术珍品。正在旅顺博物馆展出的“绳厥祖武 泮林革音——古中山国文化特展”,将众多精品呈现。

  本报记者彭杭

  铁足大鼎:铭文最长的战国铜器

  王墓出土的九鼎中最大者,通高51.5厘米,最大径65.8厘米。出土时鼎内有咖啡色干结成结晶状的肉羹,化验分析认为是猪肉和马肉。在鼎盖和鼎身外壁上有一篇469字的长篇铭文。铭文大意:中山王十四年作鼎,斥责燕王哙传位给相邦子之,招致国破身亡。颂扬本国的相邦司马赒谦恭忠信,征燕大胜,为国立功。告诫子孙汲取吴越之争的教训,居安思危,时刻防范入侵之敌。这是目前发现的铭文最长的战国铜器。

  夔龙纹方壶:最珍贵的是四壁铭文

  夔龙纹方壶高达63厘米,重28.7公斤。壶颈肩部的四棱处各塑造一条立体神龙。最为珍贵的是壶身四壁锲刻的长篇铭文。铭文共450字。内容大意与铁足大鼎铭文相似。铭文中提到“皇祖文武,桓祖成考”,让我们了解到战国时中山国的王世系:文、武、桓、成等。

  错金银四龙四凤方案座:

  战国建筑挑檐结构的反映

  方案座造型以龙凤为主体,四条雄健的神龙头颈各伸向一方,挺立在四只小鹿承托的圆盘上,龙的双尾向两侧盘旋,勾住头上双角,双翼向中心聚结成半球形。四只凤头从龙尾纠结形成一个圆环中引颈而出,凤翅于龙尾后展开。龙凤扭结盘绕,繁复但不杂乱。整体造型龙飞凤舞,收放自如,疏密得当,新奇细腻。是一件极其罕见的艺术瑰宝。四只龙头上承托着案面方框一斗二升式斗拱,也是战国时代建筑的挑檐结构实物的反映。

  错银双翼神兽:艺术造型为中山国独有

  王墓中东、西库出土各一对。神兽形似后来的辟邪,矫健敏捷,动感极强。兽头高昂,怒目张口,长舌利齿。四肢弓曲,利爪抓地。前胸宽阔低沉,后臀隆起,两肋间生出双翼,向上翘起。兽身外表用粗细不等的银片、银丝错出变化无穷的斑纹,背上还有两只蟠蜷在云中的小鸟纹样。据研究,神兽是传说中风神飞廉的形象。战国时期这种艺术造型,为中山国独有。

  山字形器:中山国君主特有的仪仗礼器

  成公墓和王墓中各出土一套山字形器。王墓5件,高119厘米;成公墓6件,高143厘米。器物上部呈“山”字形,两侧向下回转成镂空雷纹,下部中间是圆筒状的銎口,銎口可以安插木柱。器物高大,造型庄重,气势雄伟。据考证,山字形器是中山国君主特有的一种仪仗礼器,国王出行时,立于木柱之上,排列在帐前,象征着国王的权威。

  狩猎纹铜豆:其精美在战国早期罕见

  战国中山的早期墓葬中出土。豆,是盛放调味品的食器。通高不到20厘米。外表装饰图案内容极其丰富。铜豆盖、身表面上凸铸4层图案,7组狩猎纹。其中盖面为两组狩猎侍宴图,几个人物在二层楼上饮酒,伎乐们跪在楼下演奏钟磬,楼外狩猎者手持弓箭在射雁。豆腹部的画面中人奔、兔跑,一派热闹景象。画面中共有90个人物,63只野兽,26只鸟、6条鱼。这么精美的狩猎纹饰,在战国早期器物上非常罕见。

  圆帐中心柱帽:具有鲜明的游牧民族特色

  中山国君酷爱围猎,死后也随葬户外用的帐篷。在王墓东库、车马坑、杂殉坑都出土帷帐构件。其中杂殉坑出土的圆帐中心柱帽,非常科学。中心柱帽是圆蘑菇形,帽顶为圆鼓面,周缘有15个拴帐绳用的铜环,每个环边都有一个鸭嘴样的卡头,使用时把帐柱顶帽安装在高杆之上,将15条绳索拴入铜环,套上鸭嘴后,呈辐射状拉向周围固定,上面再覆盖毛毡或皮革,就是一个圆形大帐。架好的帐篷,中间高约3米,直径约10米,可容纳40至50人,具有鲜明的游牧民族特色。

  小玉人:中山国人典型装束的见证

  薄片状,多为妇女形象,梳着牛角形发髻,身穿圆领窄袖方格纹长袍,与中原汉族装束迥异,应是中山国人的典型装束。这些小玉人极有可能是人殉的替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