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旅游 > 风土人情 > 湘乡市民间习俗/风土人情介绍

湘乡市民间习俗/风土人情介绍

来源:网络转载 2017-05-14 14:02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风土人情

  湘剧早期主要流行于“长沙府十二属”(即长沙、善化、湘阴、醴陵、湘潭、湘乡、宁乡、益阳、攸县、安化、茶陵)及江西与湖南毗邻的北起修水、南至吉安的各县。当时民间习称为“大戏班子”、“长沙班子”或“湘潭班子”。
  “湘剧”名称最早见诸民国9年(公元1920年)长沙印行的《湖南戏考》第一集。因它是用中州韵、长沙官话演唱的,故一度称为“长沙湘剧”。湘剧有高腔、低牌子、昆腔和弹腔(南北路及一些杂曲小调)四大声腔、现有传统剧目682个,其中弹腔剧目有500个以上,高腔剧目近百个。
  新中国成立后,整理、改编、创作的剧目中,有《琵琶上路》、《打猎回书》、《五台会尼》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还有《拜月记》、《追鱼记》、《金丸记》、《百花公主》、《李三娘》、《金印记》等传统剧目和《山花颂》、《郭亮》、《玛丽娜一世》等现代戏影响较大。
湘乡话
  湘乡话通行...[查看全文]

风土人情

  湘剧早期主要流行于“长沙府十二属”(即长沙、善化、湘阴、醴陵、湘潭、湘乡、宁乡、益阳、攸县、安化、茶陵)及江西与湖南毗邻的北起修水、南至吉安的各县。当时民间习称为“大戏班子”、“长沙班子”或“湘潭班子”。
  “湘剧”名称最早见诸民国9年(公元1920年)长沙印行的《湖南戏考》第一集。因它是用中州韵、长沙官话演唱的,故一度称为“长沙湘剧”。湘剧有高腔、低牌子、昆腔和弹腔(南北路及一些杂曲小调)四大声腔、现有传统剧目682个,其中弹腔剧目有500个以上,高腔剧目近百个。
  新中国成立后,整理、改编、创作的剧目中,有《琵琶上路》、《打猎回书》、《五台会尼》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还有《拜月记》、《追鱼记》、《金丸记》、《百花公主》、《李三娘》、《金印记》等传统剧目和《山花颂》、《郭亮》、《玛丽娜一世》等现代戏影响较大。

湘乡话

  湘乡话通行于古湘乡地区,包括今天的湘乡市,双峰县,娄星区以及涟源的一部分(1952年以前一直是一个县)。据查证,湘乡话是目前保存最完整最古老的两个古语之一,湘乡话属古楚语。
  说湘乡话的代表人物有曾国藩,毛泽东(在湘乡读过书,母亲是湘乡人)蔡和森,陈赓(十大将军之一),谭政(十大将军之一),黄公略(36位军事家之一)等等名人是也。
  湘乡话曾两度被提及为国语。第一次是曾国藩的时候,当时慈僖太后都已经答应了,但由于曾国藩公务太忙,所有没有把拼音方案弄出来就仙逝了!可惜可惜啊! 第二次是文革时,有人拍马屁提议把湘乡口音做为标准音,但毛泽东没有表态。因为湘乡话实在太难了,毛爷爷也是知道的!
  湘乡话虽属于湘语,但与新湘语有很大的区别。新湘语是以长沙话为代表的,发音以清音为主。而其受到西南官话的侵蚀太大了,所以,长沙话为代表的新湘语并不是很难懂。
  在湘乡市区以及西郊一带,甚至出现由于湖南铁合金集团有限公司和湖南湘铝有限责任公司两大企业影响下产生的湖铁话和湘铝话。这两个企业诞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人员以湘乡本地为主,同时吸纳了邻近的湘潭县,娄底市,邵东县等地人(我父亲就是湘潭过来的~),所以建厂初期口音复杂。随着时间的推移加上两家企业规模较大,加上在过去的集体制度中比较封闭,很少与外界往来。所以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厂矿方言--湖铁话和湘铝话。
老湘乡人能听懂宁乡话,长沙话,湘潭话,株洲话,岳阳话。但反过来,他们却基本上听不懂湘乡话。湘潭,宁乡还是临近的县城,却压根听不懂,湘乡话之难可想而知了。
  湘乡话是中国方言中是最难懂,也是最难学的方言之一。(有人戏称难过闽台语、潮汕话!) 但是现在湘乡话却在承受着新湘语和普通话的不断冲击。特别是普通话。现在我的方言里已经多了很多的普通话里的词。例如,妈妈,以前读“enma ”现在读成"momo"即妈妈。爷爷以前读做"gaga" 现在有的地方开始叫“yaya”这是爷爷的湘乡话读法。其他更多的名词都是从普通话里引进的。普通话的词已经开始侵略我们湘乡话了。我想其他方言也是一样的,都面临的普通话的侵蚀。
  湘乡话作为古楚语的最后一支,我们应该把它保护起来,传承下去。我不反对推广普通话,但是在推行普通话的时候,我们都应该适当的保护那些具有历史价值的方言。毕竟我们离不开方言。

[还原]

湘乡市旅游线路

  • 正在搜索相关线路,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