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城山给人第一印象就是幽静,群山环绕,林木葱翠。青城山山门古朴典雅,青瓦飞檐拱顶下三个镏金大字“青城山”显得分外耀眼。依山而建的山门确实气势不凡,让人觉得整个青城山就是一个巨大的道观。山门中间过道迎面而立的青色屏风上写着“青城山幽子规啼”几行楷大字,也恰好说出了青城山的清幽。山门青瓦屋脊上塑着几组人物,不知是哪个朝代的彩塑,色彩鲜艳,栩栩如生。其中一组是一个身穿道袍手执兵器的道长,两侧神气活现站着的是两个手拿兵器的道童,不知道是哪出故事里的人物,好像正对着来进山朝拜的人演出一处驱鬼降妖的好戏。
这就好比一出折子戏,青城山一开场,就来了一个开场白,交代好了青城山的社会功效和历史责任,好让人时时不忘其道教的根本。
青城山是道教名山,道教是中国的国粹之一,青城山与道教的渊源可谓历史悠远,关系密切。我始终搞不懂的是,道教与道教所说的道教创始人老子到底是什么关系。可以肯定一点,道教发轫于老聃,丰富于老庄,再加上后人的创造发明,原本一个宣扬无神论的顺应自然,崇尚自然的地地道道的国学,摇身一变成了万能的宗教。
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老子所指的道,是先于天地万物而存在的,道,孕育了万事万物。老庄阐述老子的学说,用寓言的形式,讲述顺应自然,无为无不为的思想,一些概念被他赋予了新的含义,在庄子《南华经》里,“真人”,“至人”,“神人”,“圣人”就是那些所谓得了道,与自然合二为一,不生不灭的人。在《南华经》里庄子极力夸大清静无为的好处。而这些真人,至人,神人,圣人,到了道教这里就成了实实在在存在于天上宫阙里的神仙,到处享受烟火,接受朝拜。要怪就怪庄子的语言浪漫主义情调太浓,那些后人的想象力也过于贫乏,过于迂腐,对庄子故事里那些虚构的人物信以为真,凭空里造出了中国的国教。
我们沿山路向上爬,湿漉漉的石阶蜿蜒向上,石阶两侧古木参天,谷壑幽深,随处可见用树皮树枝搭建的山亭,牌楼,凳倚,看起来不会是什么古迹。这些东西建造的山亭,座椅,牌楼,不几年就会朽烂,但这也很好的符合了道教清静无为,回归自然的思想。这些山间石阶两侧的搭建与四周幽静的环境,很自然和谐地融在一起。
看着周围山林秀木,走在看不到头的石阶山路上面,不要去理会这里那里有什么古迹,这里那里有什么名人轶事,单单从这里走走,就是一种很惬意的事情。空气清新,游人稀少,青城山好像是还没有睡醒,偶尔会听到一阵阵鸟儿的啼鸣。我们为生存拼命工作,为家事社会上的事身心劳顿,如果能有幸在山路上这样慢慢的散步,清醒一下头脑,放松一下情绪,是难得的一件好事。人就应该过一段时间到这么一个清净所在,无忧无虑,快快乐乐,悠闲它几天。过后,再去做我们想做的,我们不得不做的事情,是大有裨益的。
游完了古常道观,也没有觉得有什么特别之处,观内游人寥寥,三个道士围在西侧配殿的一张破桌子上打着牌,桌子上摆着一只茶壶,几只茶杯。大殿前一株茶花树上开了一片红红的茶花,绚如彩霞,明丽夺目。看了一路清幽的山间古木,茂密的植被,突然看到这样一片红色茶花,人的心一下就兴奋起来。茶花的花期好像就要过去,一层花瓣儿落在湿淋淋的石板地上,空气里仿佛散着茶花的香气。茶树下立着不知那个年代的石碑,上书“常道通幽”四个字。让人想不到,在这个清幽修行所在,有着这一株茶树,红红火火,荡人心旌。观里烟熏火燎,神仙鬼怪,观外茶花盛开,空气清爽,真实存在于虚幻,虚幻隐于真实,不知这几株茶花已经开了多少年了,明年还会花满枝头吧?
离开古常道观,走了几步路,看到一间竹楼茶室。竹楼一半悬空在峭壁外,楼外杉木参天耸立,一株一株从谷底笔直窜了上来,杉树舒展的枝叶,直挺挺的树干,笼在一片翠绿色之中。几株杉树离着窗子很近,仿佛用手就可以触到她的树顶。我们靠窗坐下,要了一壶清茶,对着窗外,慢慢地喝着,静静地坐着,心里好像在想什么,也好像什么也不想。我好像明白了这种无知无觉的境界,人与自然,自然与人,自然而然地混为一体,无悲无喜,无可无不可,是一种纯自然状态。修道的人也是在这种万籁俱寂,林木清幽之地,思考人生,或许也会自然而然的心生某种幻觉并以此为为真,不但自己仔仔追求,还要发扬光大,使之玄而又玄,成为一种虚幻中的真实。
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的名言,人确实是不容易理会;或者理会了,却又不能心悦诚服地去接受它,以至虚幻产生更玄的虚幻,荒谬孕育出更大的荒谬,人们上哪去能修成那些真人至人圣人神人的正果?
青城山的那些道教开山鼻祖们现在哪里?他们现在是不是还在玉皇大帝那里,逍遥自在,长生不老?看来,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是无缘知晓了。
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