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旅游 > 风土人情 > 介绍南通的文化名人,历史名胜,风土人情,摘录诗文、对联、碑刻铭

介绍南通的文化名人,历史名胜,风土人情,摘录诗文、对联、碑刻铭

来源:网络转载 2017-07-28 15:25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历史背景
  南通是由长江北岸古沙嘴不断发育、合并而成,属长江下游冲积平原。6000多年前,长江水从上游夹带大量泥沙不断沉积在江口,南通由此成陆,并逐渐自西向东、向南延伸扩展。全境地域轮廓东西向长于南北向,三面环水,一面造陆,似不规则的菱形状。分别由狼山残丘区、海安里下河区、北岸古沙嘴区、通吕水脊平原区、南通古河汊平原区、南部平原和洲地、三余海积平原区、沿海新垦区等组成。
  历史发展
  五六千年前:南通陆地——海安如皋陆地始有人群居住。   沙洲并陆连接:①晋朝~南北朝时期——今如东一带有一块叫扶海洲的沙洲, 沙洲与扬州东部沙咀的并接是南通成陆史中的第一次沙洲连陆大并接   ② 晋朝~南北朝时期——今 南通市区一带涨成沙洲——壶豆州(壶豆州)胡逗洲的东边还有南布洲、长沙、东社洲等沙洲。胡逗洲先后与这些沙洲并接,不断扩大自己的范围。胡逗洲与其西北边的如皋大陆并连,这是南通成陆史中沙洲连陆的第二次大并接,长江北岸延伸到今余西一带。10世纪中期,后周在这里设立通州(府)领静海、海门县(并非现海门的前身,而是现通州区的中东部地区及启东市和海门市的北部地区)。   ③11世纪中期,东布洲的连陆是南通成陆史上的第三次沙洲大并接。唐初到五代,长江口有东沙、西沙、东洲、布洲等沙洲,西沙又称顾俊沙。东洲与布洲是五代初长江口的两个较大的沙洲。东洲和布洲并接后称东布洲,东布洲与顾俊沙及一些小沙洲合称海门岛,通州属地   ④元末到清初,通州东部江岸发生大规模坍塌。海门废县为通州府海门乡。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从通州余西到余东(今吕四、东灶)一线以南的长江中,一个个沙洲纷纷出水,至18世纪中期建立在新涨沙洲上建军海门直隶厅,此后,海门厅及其以东、以南的沙洲,逐步与通州大陆连接,(海门县形成)这是南通成陆史上的第四次大并接。   19世纪末20世纪初,现代南通的境域形成。   清 雍正三年(1724年)改通州为直隶州,辖泰兴、如皋两县,隶江苏市政使司;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改隶江宁市政使司。   辛亥革命后废州立县,设“南通县公署”。1914~1927年,南通、如皋、靖江、泰兴等县为苏常道辖,海门、崇明等归沪海道辖。1934年设立南通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辖南通崇明、启东、海门、如皋、靖江六县。   抗日战争时期,1941年3月在南通县北兴桥建立抗日民主政府,解放战争期间,设通东、通海、通西、通如行署,在如东掘港建立苏中第四行政区专员公署,曾改建苏皖(华中)一、九行政区。
  通剧
  通剧是南通地方戏曲剧种。原为僮子戏,它源于上僮子。所谓“僮子”即民间职业巫师,发源于楚越的“以舞降神”的巫觋与当地的方言、文化、风俗、民情交融,同化逐渐形成了有鲜明南通地方色彩的古巫觋的另一个分支──南通僮子。僮子在乡间从事迷信活动上僮子的过程中,把具有一定故事情节的说唱神鬼词句及七字调、古儿书唱本加工后,化妆登台,串演戏文。它以南通方言加锣鼓伴奏的演唱、粗犷的唱腔和通俗易懂的唱词,为农民群众喜闻乐见。僮子的做“劝”(劝世文)演戏,尽管纯朴得过于简陋,粗糙得近乎原始,但它却千真万确是典型的民间戏剧,并拥有数十万计的观众,长演长盛,历久不衰,象南通这样地处沿海地区,经济和文化发达的城市,南通僮子依然比较完整地保留着原始、古朴的风貌,这简直令人 通剧资料图
  不可思议。建国后,僮子摒弃其祭神驱鬼的迷信内容,利用其说唱形式,演现代剧,推陈出新,逐步改造成为通剧在编导、表演、音乐、舞美等方面都有提高,。近年来,南通僮子不仅被列为专门课题重点研究,而且越来越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注重和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