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旅游 > 风土人情 > 冷水江市有什么样的风土人情

冷水江市有什么样的风土人情

来源:网络转载 2017-07-30 21:20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风土人情
[编辑本段]
又名插秧,是农家的重大事情,湖南人对此非常重视。清朝、民国时期,农民择定吉日方插田。开始插秧(即开秧门)这一天,家家屋里飘散着米酒、糯米饭的芳香,人人穿着干净的衣服或者新衣,带上最好的酒、糯米饭和其他祭品,来到田边,先由户主或村中老人或者有名望的老农烧香敬神后,再下田先扯好第一把秧苗,预祝丰收,然后人们兴高采烈地下田扯秧插秧。
扯第一手秧,谓之“开秧田门”,非常讲究,不能朝太白星方向,免发“秧风”,以避“邪气”。插田时,由有经验的插田能手下田按田地的直线方位,从此岸插到彼岸,横直相对,一溜标直,谓之“破城”。“城田”莳好后,插田者就下田跟着城田分插。莳田时讲究“五酒三饭搭糍粑”,即早晨起来先喝酒、吃糖果和糍粑,然后下田扯秧;早上,半上午要吃点心;早饭、中饭、晚饭都要吃酒,且菜肴丰盛;莳田全部结束后,主家还办宴席以示慰劳。一般要十道菜,主菜有五道,寓“五谷中登”。
插田时,充满着欢乐,青年相互比赛,对唱山歌,有时泼水为戏或用泥巴打架为戏。因此,省内还流行“小孩盼过年,大人喜莳田”的俗语。插田将近尾声,如果农户有余秧,只要缺秧户跟余秧户讲一声,都能满口答应,且不收分文。但不能偷秧,俗语说:“偷谷生,偷秧死”。1956年,农业生产集体化,革除“开秧苗门”之俗;70年代后,推行密植,会“破域”的农民甚少,改用绳索划行插田。


旧时结婚叫办红喜事,槽门、大门上常有“仪成六礼”之类的联语。六礼即周朝定制的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婚姻礼节。长沙婚俗,在这些古礼的基础上,衍生出繁复的程序。一般先由男方家长托亲友或媒人提亲,即纳采古礼。也有以渔利为目的的媒婆,为凑合婚事,而掩盖真象的。故双方家长或亲属须到对方明察暗访“查根脉”,谓察亲。如双方认为对方根正苗好,门当户对,则男方将生庚(年、月、日、时),用干支八字表示,请媒人转交对方,叫“发八字”。女方经“算命”认为相合,亦将姑娘生庚回给男方,叫“回八字”。若男方认为双方八字相克或女方八字不好,须在7日内退还,所谓“男八字满天飞,女八字一七归”。此乃合庚,即“问名传庚”古礼。有的人家收下对方生庚后,先置于神宪上,若3天内有丢鸡失狗物损碗破现象,即以为八字相冲,必退庚。著3天内家事顺遂,则为上吉。合庚顺利,互赠信物,男方馈以服饰布料及少量财礼,外加一双未来新郎的鞋样,意为“谐”。女方则报以笔砚文具,并按鞋样做一双布鞋和袜底。双方将写有“天作之合”的庚书互换为据,这一过程叫定庚或订庚,即“纳吉行聘”古礼。
定庚后,男方须给女方准备一定数量的聘金和其它财物作为聘礼,也叫大聘、彩礼、鸡鹅礼或过门礼(有的女方索要高额彩礼,实为买卖婚姻性质)。女方则备嫁妆,此即纳征(亦名纳币)古礼。接着由男方送期单,即选两个吉日催新娘过门(也叫上门)谓之报日,俗名看日子,即“请期预报”古礼。女方择定其中一个日子作为婚期。婚前一两天,男方将聘礼、喜看等送往女家,叫“过礼”。女方将嫁妆用条盒(条箱)拾至男家,陈设洞房,叫铺房。也有由男方接亲时抬嫁妆条盒的。新娘出嫁前一日,请已婚妇女用麻线将脸上汗毛绞掉,将鬓角之绒发和眉毛修整成形,鬓角整齐,眉毛细弯,叫开容也称开面。 成婚之日,男方用4人或8人抬的花轿接亲,或称取亲,导以旌旗、铜锣,后有挑牲笼的,笼内鸡、鹅成双。鸡鹅成双源于“奠雁”古礼:先秦时新婿到岳家需献双雁作见面礼,取雁不失节,不失时,长幼行止有序之品性,意不再偶也。因雁飞行时成行成线不失群,若失偶则行单影只终身不聚,行路排在末尾。后来由于雁不易找到,渐用鸡鹅作为“奠雁”的象征。清《善化县志·嫁娶》则认为“盖古所谓雁即鹅也”。城内,多数还有“亲迎成婚”古礼。乡下则由媒人或家庭其他成员迎亲。新娘着风冠、霞披(俗称披纱)、盖红头巾。上轿前由年长妇女一手持浸有菜油、点燃的红纸捻子,一手拿镜子在轿内外照几遍,俗称“照轿”,意以驱除邪秽。
花轿接进屋时,礼爆齐鸣。新娘下轿,地面铺红毡,由牵亲娘扶掖,使之脚不粘地,否则,认为踩了夫家,踩了家娘。长沙县还有抱新娘习俗,即由亲友将新娘背至堂屋。在厅屋拜堂毕,新娘入洞房,新婚夫妇择吉方并肩而坐,由牵亲娘劝饮交杯酒(茶),古称“合卺”,指一瓠分为二瓢,古时新婚夫妇各执一瓢饮合欢酒,有合二为一之意,故称合卺。牵亲娘进酒时,赞以喜辞,将红枣、花生、桂子、瓜子等物掷于床上,意“早生贵子”。然后掀开新娘盖头红巾(宁乡习俗,由家娘揭盖头),新婚夫妇至此才能见面。礼毕,引新娘至堂屋拜见舅姑等亲属尊长及其他家庭成员,叫“分大细”,即古之庙见礼。
女方送嫁亲人称大亲、上亲、高亲,坐婚宴的主席,男家着老亲陪新亲。浏阳南乡的一些地方,婚宴后“高亲”要设法偷只碗带回,表示不断娘家粮。
新婚当晚,闹新房不拘礼节,以逗笑新娘为乐事。有的将主家长辈男子拖至洞房,强迫其背灰扒子。比较文雅的节目是赞茶,由新郎新娘抢着茶盘送茶,贺客必答以押韵的赞词,如:“一进新房,灯烛辉煌,金银满地,儿孙满堂”。又如:“抬茶托盘四四方,抬茶新人比鸳鸯,今晚洞房花烛夜,来年生个状元郎”。
婚礼次日或第三日,新娘偕新郎回娘家省亲,叫回门,古称归宁。娘家设午宴答谢贺窖,叫“办回门饭”陪新客,餐后招待旱茶。新郎此日要警惕被人捉弄,闹成笑柄。尤其是宁乡,有“害新客”传统,乘新郎不备,男女青年往往在其脸上涂红、黑颜料,叫“上彩”、“刷新”。
民国初,特别是“五四”以后,城市青年开始自由恋爱,自觅介绍人。举办婚礼时,有主婚人、证婚人致辞,介绍人讲话,新婚夫妇互行鞠躬礼,交换戒指等,而废拜堂旧习。农村则由媒人引男青年到女家相亲,叫看亲。姑娘可向男客献茶,一改过去在揭盖头时才能见面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