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是我國中部的一個省份,當地的風俗習慣極具代表性,綜藝節目也深受同學們的喜歡,很多同學會選擇在寒暑假期間到湖南遊玩。去玩,就要先做好功課,瞭解清楚當地的風俗習慣。今天,小編要給大傢介紹的是湖南過小年的民俗,如果準備春節去湖南,一定要認真看噢。
湖南人過年須過大半個月,即從先年臘月二十四過小年起到第二年正月十五鬧元宵為止。臘月二十四,俗稱“過小年”,舉傢休息聚餐。相傳是灶王爺回天庭述職,叫辭灶。為瞭使他鬧言碎語不必講,好言善語奏玉皇”,人們在前一天要搞大掃除,叫“掃揚塵”。廿三或廿四晚由傢庭主婦在鍋灶周圍點燭祭灶,為其“送行”。
歲終之日叫除夕,或叫大年三十,戶戶剪彩紙,貼春聯,全傢團圓聚飲,菜肴有餘有剩,叫吃團年飯。掌燈時分,焚香鳴炮,拜祖先傢神,叫辭年,並接灶神祭祀。小孩則成群結隊打著燈籠依次去鄰裡人傢,進門曰:“請辭歲”。各傢起立迎之,捧出點心旱茶,把孩子們的口袋塞得滿滿的,有的小孩回傢卸完口袋後,又迅速地加入辭歲隊伍,一個晚上可得一兩瓷壇的美食,樂得合不攏嘴。
年三十夜,湖南農村傢傢火爐中燃著一個楓樹蔸,叫“年財佬”。男女老幼圍爐共話,長輩給小孩壓歲錢,全傢品吃豬腳燉蘿卜,歡坐待旦,叫“守歲”。年初一,傢傢於雞鳴時分即起,男女老幼換上新衣,由輩份最高的男主人燃香開大門,鳴放鞭炮,叫“出天行”,或說開財門。然後人廳堂,秉燭敬拜祖宗,再向外把天地神明,擇吉時向吉方三揖,或向四方揖拜,祈求新年方方得利。接著兒孫依次向長輩拜年,搶先到井邊挑第一擔水,並點香燭把並神。早餐吃剩飯,叫吃隔年糧,寓意衣食有餘。菜看以素為主,離不開青菜、芋頭、豆腐等,寓意人丁清吉,萬事遇頭,清白傳傢。飯後晚輩向傢族長輩拜年。
初一當天一般不外出拜年。民國以後,改跪拜為拱手作揖,傢庭內拜年畢,鄰裡互拜,氣氛熱烈。但若人傢尚未起床,則忌入床前拜年。有人進屋拜年,主人起立拱手:“請拜上門年”,並熱情地以上等旱茶招待。
初二日,女婿到嶽傢拜年,所謂“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街坊”。湖南四鄉有請春客的習慣:約定幾代姑婿甥侄和其他親友於某日聚飲。初八以後,熟人見面,互道“請拜個遲年!”
至十五日,一般不提拜年瞭。正月十五,古稱上元節,又名燈節。湖南諺雲:“三十夜的火,元宵夜的燈”。元宵觀燈,唐代已風行,宋時更盛。文天樣曾記敘衡州上元張燈盛況:“士女傾城”、“觀者如堵”、“駢肩累足”、“咫尺音吐不相辨”。湖南燈市,多篾紮紙糊各式燈籠,或懸之庭戶,或列之街衢。是日傢傢點燭於灶臺屋角,戶戶煮食元宵縮,頑童則持彩燈相戲。農傢除在豬欄狗窩雞坍暗角點燭外,還在田頭地邊燃火,意在除蟲,祈求豐收。小孩子喜歡在墻角點松明,邊燒邊唱:“正月十五元宵節,燒瞭蟲蟻上天歇”。離祖墳近的,還向墳前送燭,讓祖先同享人間燈火。
小結:湖南除瞭漢族人民,還有很多少數民族,他們的風俗習慣就更有特色瞭,總之,要尊重所有的習俗,才能更好地融入當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