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
春节期间,家在外地的本报采编人员纷纷返乡过年。回家过年的这几天,匆匆忙忙的步履中,值得回味的不仅是浓浓的亲情,更有天南海北呈现出的城乡巨变,这不仅是个人和家庭的“小家”情怀所系,更是家乡乃至国家的“大家”圆梦之旅。
湖北武汉
越来越有“国际范”
公交车站台全部覆盖wifi,公交车到站信息显示屏实时显示;出租车用手机预约,出租车付费用支付宝、微信无线支付;地铁修到了家门口,长江上的架桥多了,过江隧道打通了……我由衷地感觉大武汉面貌越来越有“国际范”!
武汉曾经是武汉人的骄傲,但是,前些年武汉给外地人的印象却是脏、乱、差,就连武汉人自己也看不惯。
为改变武汉的形象,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近三年来,武汉市城建投资总额已接近2039亿元,相当于兴建一个三峡工程。因此,入围2013年武汉的年度汉字是“变”、“建”、“通”三个字。老武汉的亲戚也感叹道,这两年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绿色植物多了,整个城市变漂亮了,武汉开始变样了。
春节穿行在武汉,时尚精致的汉街,成为了目前国内最长的商业步行街;武汉新天地的建成,让古典雅致的沿江大道,在保留承载历史的基础上,又翻开了时尚的篇章,让很多武汉人也能够自豪地说在武汉也有个“新天地”。横架在长江上的新桥,穿江而过的隧道,很多以往记忆中的地标建筑都面貌一新,不断被注入了新的元素和城市符号,也不断刷新着我记忆中武汉的城市印象。对于在外乡工作回家过年的我来说,不得不感叹:城市变了,道路通了,武汉有了新变化!
(刘毕亮)
江苏高邮
古城流行新年俗
在美丽的大运河畔,有一座有着7000年文明史的古城——高邮。每年春节,在感受相同年味的同时,记者也能感受家乡巨大的变化。
拿压岁钱,这是小朋友们过年最爱的事情。每年大年初一,睁开眼睛的第一件事就是摸摸枕头底下有没有红包,数一数里面有多少钱。从记者小时候的10块钱,到如今的几百上千,压岁钱的数量逐年攀升,也是人民生活条件改善的一个表现。另外,与压岁钱放在一起的,还有一包糕——节节高。
“快点起来,我们要去拜年啦!”小孩子们收压岁钱,大人们则是忙着准备拜年。买好大包小包的礼物,与兄弟姐妹相约,一起去长辈家拜年,这是年俗,也是对长辈的尊重。“以前拜年基本上要走好几里路,除了靠两条腿,最多只能骑自行车。”张高明今年50多岁了,谈起以前的拜年可谓“痛并快乐着”。“七大姑八大姨的家分布太广,要走很久,过年几天基本上都用来走亲戚拜年了!”他回忆道。不过,最近几年,他儿子买了小汽车,不管去乡下还是镇上,基本半个小时之内都能到。“路上的时间少了,与亲戚聊天的时间就多了,大家的关系越来越好!”他说。
春节期间,亲戚家“留饭”也是重要的风俗。以往,家里的大圆桌摆起来,为了请客吃饭忙活一天。如今,一大家子下馆子聚餐,风俗不变,内容不变,但演绎的方式却悄悄地变了。“今年春节请吃饭,提前10天就开始订饭店,没想到很多饭店都已经客满,只能选择一家离家较远的饭店。不过还好,大家都有车子,远就远点啦!”家住高邮步行街附近的刘文琴告诉记者,自家亲戚正好两桌人,去饭店吃饭,又热闹又省事!(金 晶)
安徽马鞍山
江城天堑变通途
2013年12月31日。这一天,历经5年建设,马鞍山长江大桥正式竣工通车。
回家过年的第一天,就听到如此振奋人心的消息,心情十分激动。
历史上,马鞍山没有一条东西向的大通道,不利于跨江发展,更不利于发挥马鞍山作为安徽融入长三角桥头堡的作用。
“2006年2月14日,大桥可立项报告获得批复,从此,梦想照进了现实。2008年12月28日,大桥正式开工。随着2011年安徽区划调整,含山、和县划归马鞍山,两岸合二为一,梦圆更进一步。”我在马鞍山日报的一位老同学,多年来一直负责大桥建设的报道,这些日子令他难忘。
一桥通,两岸利。对正在全力构建大交通格局的马鞍山来说,长江大桥通车消除了长江天堑的制约,抽掉了路网版图上“最短的一块木板”。
大桥起,经济兴。“大桥效应”还带来了资源重组、要素流动、信息沟通、市场扩张、产业集聚等一系列积极影响。梦想已久的拥江发展,从此有了广阔的发展腹地。作为马鞍山拥江发展的重要载体,临桥而立的郑蒲港新区可以说是大桥通车的最直接受益者。此前,从主城区到一江之隔的郑浦港,需要绕道马和轮渡或芜湖大桥,耗时1个半小时以上,而如今的路程至少缩短了三分之二。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大桥承载着一座城市的梦想,开始了新的跨越。
(李传玉)
江西高安
小村居民话幸福
春节前夕,江西省高安市村前镇梅家村的梅啟带,住进了三层精装修新房:层层都装有自来水,门楼、窗台“三雕”构件装饰,有收看60多个频道的数字电视,厨房里新换了抽油烟机、橱柜……1月30日,记者路过梅啟带家时,他正在贴春联——“新屋落成千般好 房固粮足民心安”。
梅啟带说,去年村里新建了水塔,铺设了自来水、污水管道,村民都用上自来水了。当地政府还筹劳筹资,帮助农民恢复了这里徽派建筑风格,农民房屋外观装修有了粉墙、黛瓦、马头等徽派基本元素,既美观又大方。
说完入住新房的喜事,梅啟带就拉上记者,来到了面貌一新的村东公园廊道。“现在出门就能健身、散步,农民也有了业余生活。”梅啟带说,过去这里是臭水沟,一到夏天,苍蝇满天飞,通过整治建成了一个沿河公园,还安装了双杆、太空漫步机、跷跷板、篮球场等体育设施,来这里锻炼的人越来越多了。
记者看到,该村街道两侧没有乱倒的垃圾、乱堆的柴草,新修建的仿古门楼上,有的农户已经挂起了大红的灯笼。“去年的‘四化’工程当中,通过绿化、拆除违章建筑,各条乡村泥泞小道铺设成水泥路,直接铺到了各家门口,一改以往村容村貌脏乱差的现象。”梅啟带说,路好了,很多村民还在家里做起“小生意”,如今的村里小道上已经是车来人往变“大道”了。(付 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