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旅游 > 天南海北 > 在晋祠听到的传说天南海北17王忠真

在晋祠听到的传说天南海北17王忠真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2-17 12:24 编辑: 网络 查看:

正文 字体大小: 中

在晋祠听到的传说  天南海北17    王忠真 (2012-02-23 12:54:07)

标签: 晋祠传说 历史一撇 旅游纪实 情感杂谈 散文诗歌 旅游 分类: 天南海北任我游

              在晋祠听到的传说   雨德

    在太原晋祠游览参观:我品味了晋祠悠久的历史;我感受了晋祠环境的优美;我领略了晋祠建筑的精深;我还听到了许多关于晋祠的传说。



    这些传说给人以启迪,给人以回味,给人以……

    1、《剪桐封弟》的传说:西周时期,刚刚做了皇帝的周成王和他的弟弟叔虞一起玩耍,周成王把在院子里随手拾到的一只梧桐叶剪成玉圭的形状对叔虞说:“我把这只玉圭给你,封你做唐国的诸侯吧!”

    周成王的史官在旁边听见了,就请成王选择吉日,立叔虞为唐侯。周成王说:“我是和叔虞开玩笑呢!”史官说:“天子无戏言呀!”于是,周成王就把他的弟弟叔虞封到唐国做了诸侯。

    古时的唐国就是现在的山西太原。叔虞做了唐国的诸侯,史称唐叔虞。唐叔虞很重视兴修水利,发展农业,使唐国兴旺发达,百姓安居乐业。叔虞死后,他的儿子燮,因为境内有晋水,就改国号为“晋”。  

    后人为了纪念叔虞,在晋水源头建立了建起了《唐叔虞祠》。唐叔虞祠就是后来的晋祠,晋祠距今至少也有1500年的历史了。现在的唐叔祠仅仅是整个晋祠中的一个祠堂,是清代乾隆三十六年扩建的。

    2、《饮马抽鞭,柳氏坐瓮》—难老泉与水母楼的传说

    传说在晋祠北边二十里地的金胜村,有一个叫柳春英的姑娘,柳姑娘嫁给了古唐树村的一户人家。

    古唐树村的这位婆婆,可不是一位善主,整天的虐待柳姑娘,一直不让她回娘家。婆婆每天都叫她到离家很远的山沟挑一担泉水。婆婆规定:挑水不许换肩,只喝身前一桶的水,后面的那通水不干净要倒掉。

    就这样柳姑娘挑水,一挑就是几年好。有一天,柳氏担水走到半路上,遇到一个牵马的老人,要用她担的水饮马。老人满脸风尘,看样子是远路来的,柳氏就毫不迟疑地答应了,把后一桶水送给了马。可是马仿佛渴极了,喝完后一桶水连前一桶水也喝了。

    这使柳氏很为难:再担一趟吧,看看天色将晚,往返已经来不及了;不担吧,挑着空桶回家。一定要挨婆婆的辱骂鞭挞。正在踌躇的时候,老人就给了柳氏一根马鞭,叫她带回家去,只要把马鞭在瓮里抽一下,水就会自然涌出,涨得满瓮满翁的。老者说完话,转眼间老人和马都不见了。

     柳氏提心吊胆地回家,一试果然应验。从此以后她就再也不担水了。婆婆见柳氏很久不担水,可是瓮里却总是满的。她就叫小姑去看,小姑子发现了抽鞭的秘密。

    有一天,婆婆破天荒允许柳氏回娘家,小姑子就拿马鞭在瓮里乱抽一阵,这一抽不要紧大水就从缸内涌出,流满屋子冲到院外,很快就要淹没整个村子。

    闻讯赶回的春英急忙用莲花缸盖去盖,但水大盖不住,一急之下她一下子坐到了水缸上,大水终于停住了,而春英也从此坐化成仙了。水退之后,又从水缸下流出一股透明、昼夜不停的泉水,这就是有名的难老泉。

    为纪念这位柳姑娘,人们在难老泉亭上方修建了一座水母,又称梳妆楼。被尊为水母的柳姑娘“铜质金装,端坐瓮上,束发未竟,神态自若”。人们经常到这里燃香敬拜,怀念善良的柳姑娘。

    经勘测泉水是从地平线下约5米的石岩中涌出来,真有点象从瓮里涌出的样子,终年不断,像永不消逝的青春,所以称为难老泉。

    难老泉水的流量不小,一秒钟一点八吨。流水永远不停,雨涝不增天旱不减,水常年保持在摄氏十七度。泉水澄清碧绿,象泻玉泼翠一样。这道泉水,和“鱼沼泉”“善利泉”汇汇聚在一起泽慧四乡民众灌溉万亩农田。

    范仲淹游晋饲曾赞美道“千家灌禾稻,满目江南田。”

    3、《三七分水,油锅取钱》的传说

    从“难老泉”向前走几步,有水潭叫“不系舟”。水潭四周用汉白玉低栏围成船的样子,因此得名。潭水冬温夏凉,寒天水汽蒸腾,象云雾一样。水面有浮萍,谭底有水草,都冬夏常青。长长的水草随着流水波动,象风吹麦浪,荡漾起伏。

    诗说:“涓涓难老泉,分流晋祠侧,中有长生萍,冬夏常一色。”水潭中间是一处叫“中流砥柱”,在这里有一个令人惊心动魄的故事。

    晋祠的泉水分成两股流向南北,在泉水的源头筑有一水潭,谭中有一道水坝,中间的“石坝”上凿有十个圆孔用于分配水量。北七孔南三孔,泉水经圆孔流向南北。水量不均分,确是何为?

     相传在几百半前,生活在这里的南北两渠的农民,经常为争水互斗,常常是你堵他挖你砌他拆时有死伤,天气越是干旱争斗也就越厉害。两渠的人们因此结下仇怨,为解决水量分配官府设计“调解”纠纷。

    一天,官府在潭边支一口滚沸的油锅,锅里放十枚铜钱。官人说:哪方有人能当众从锅里取出几枚铜钱,以后就分几分水量,判定之后永免争执。

    大家一看看我我看看你,好长时间没人向前。这时候从北渠的人群里走出一个青年来到油锅前,他勇敢地伸手从油锅里取出了七枚铜钱。铜钱取出后青年当场昏死过去,由于烫伤过重不久勇敢的青年人就死了。北渠的青年用自己的生命,为北渠的乡亲们永远的争得了七分的水量。

    这个青年姓张,是晋祠山边花塔村人,人们称他为张郎。北渠的群众为了纪念他,就把他的尸骨埋在了“中流砥柱”下面。为了“三七分水”,人们在砥柱东面筑了一道石堤,在堤腰凿了十孔圆洞,南三北七一直流传至今。人们在东堤又筑了一道人字堰,作为南北两渠的分水岭,以免泉水出堤后水流再混合。自此以后,两渠的人们遵守协议,再也没为渠水分配发生纷争。

    现在不管南渠还是北渠,都是人民的渠。土地连成大块渠水统一调度,千亩良田绿波荡漾,人民生活天天向上。

   《难老泉》的水一边支应新建的热电厂用水,一边浇灌千顷稻田。晋祠的人一手是工一手是农,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上奋斗着。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晋水的无限潜力得到充分发挥,晋祠的天更蓝,晋祠的水更清,晋祠人民的生活更美。

    传说是历史文化的积淀,传说是历史事件的再现,传说是动听的美丽故事,传说是难忘的往事,传说……

 

                 王忠真2012-1-5初稿2012-2-23修订

 

       

      

分享:

喜欢

阅读┊ ┊ ┊┊ ┊打印┊

已投稿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