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选自《考试.高考族》博客
作者:魏小东
国际气息·时尚前沿
上海是座风情万种、意蕴丰厚的城市。
在过去,上海一度被称为“冒险家的乐园”。其实这也不是什么贬义词,无非是说这里有更多、更便捷地接近财富和成功的机会。今天的上海,是中国最具国际气息、距离世界最近的都市,常常引领中国风气之先,彰显与世界同步的魅力。
一座城市的历史风貌影响着城市精神的塑造。上海是座移民城市,城市人口中的绝大多数是移民或移民的后代。移民主要来自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这是中国近千年来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因此移民总体素质较高。从开埠至1949年,上海还有大量外国侨民和流动人口,他们来自英国、法国、美国以及欧洲、美洲、澳洲和亚洲各国,外国人在上海设租界、建教堂、办教育、开舞厅的同时,也带来了各国城市的特点。移民的多元性给上海带来了多元的文化和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即使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移民或本地人也不得不兼收并蓄,相互学习,所以多元的、高素质的、善于竞争的移民是形成今日上海“海纳百川”局面的基础。此外,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传统,也深刻影响着上海的城市精神走向。海派文化中讲究实用、精于算计而又细腻、精致的倾向,与江南士大夫浪漫、颓废、唯美等心理传统融合在一起,为上海城市文化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形成了面貌独特的海派文化。
上海缺乏自然资源,就连市民每天消费的粮、油、菜、肉也几乎全靠兄弟省市供应,但是上海有着丰富的文化、教育资源,这座城市和她的人民始终站在时尚的前沿,总是善于接纳新生事物,片刻不懈怠地保持着认真务实、推陈出新的精神力量。上海的长项,本质上是整合国内外的各种人流、物流、信息流、金融流、文艺流、时尚流,这曾极大地激发起上海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赋予了海派文化双重性格:一方面是海纳百川、熔铸中西;一方面是殖民地时期留下的媚洋习气、过于浓郁的实用主义。今日上海倾注大量心血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在与世界最新文化频繁交流、接触和对话中不断展示自己对世界文化艺术的敏锐反应,展示自己的风采与魅力,不断让世人感受到这座城市在文化艺术发展方面的勃勃生机,并且开始把自己写进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历史。但是若把上海与巴黎、纽约、罗马、莫斯科、东京、渥太华、悉尼等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相比较,我们仍会轻而易举地发现上海文化尚缺乏辉煌气势和雍容大度,缺乏深厚的人文气质和传统性的凝重。
城市精神的本质是人的精神。说到上海人,我们先来引用上海籍作家余秋雨先生的一段剖析:“近代以来,上海人一直是中国一个非常特殊的群落。上海的古迹没有多少好看的,到上海旅行,领受最深的便是熙熙攘攘的上海人。他们有许多心照不宣的生活秩序和内心规范,形成了一整套心理文化方式,说得响亮一点,可以称之为‘上海文明’。一个外地人到上海,不管在公共汽车上,在商店里,还是在街道间,很快就会被辨认出来,主要不是由于外貌和语言,而是这种上海文明。同样,几个上海人到外地去,往往也显得十分触目,即使他们并不一定讲上海话。一来二去,外地人恼怒了。几乎全国各地,对上海人都没有太好的评价。精明、骄傲、会盘算、能说会道、自由散漫、不厚道、排外、瞧不大起领导、缺少政治热情、没有集体观念、对人冷淡、吝啬、自私、赶时髦、浮滑、好标新立异、琐碎、世俗气……如此等等,加在一起,就是外地人心目中的上海人。”呼应余先生的,是《中国公众城市宜居指数2006年度报告》居然把上海在国内城市包容性排行榜上排名最末。总之一句话,一些上海人自我感觉良好,太看重眼前利益,容易犯“精明但不高明”的毛病,但是上海人身上也有着全国各地人常常缺失的优点,比如讲诚信,比如守规则,比如做事认真,比如务实,比如善于经营生活,等等。而且,如今的上海正全力与国际接轨,向世界展示魅力,希冀成为世界性大都市,为此正在对上海城市文化的复杂构成进行多侧面、多层次的提炼、升华、超越。我们有理由相信,上海和上海人的“可爱指数”在以后会越来越高。
精神家园·梦想舞台
上海的人文底蕴、文化积淀虽然不及北京深厚,但高等教育并不比首都逊色多少,除了复旦、同济、交大等声震中外的名校,上海还有60所左右各种类型的高校。
上海高校和科研院所主要分布在杨浦、徐汇两个区,以及市郊的奉贤和松江等地新建的大学城。客观地说,上海面向全国招生的“二本”院校综合实力并不很强,但是上海也在高等教育的运筹上倾注了自己特有的精明和务实:“二本”院校几乎都有与众不同的特色和学科,有些专业甚至是上海或全国所独有,大部分专业则高度吻合上海或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大势和主流产业……“人无我有,人有我强”的办学思路使得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1]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