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旅游 > 天南海北 > 天南海北周口人唐思领

天南海北周口人唐思领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3-20 16:06 编辑: 网络 查看:

正文 字体大小: 中

天南海北周口人 唐思领 (2013-03-13 21:31:37)

标签: 文化

   情痴行草 志在传承

    唐思领,男,1954年出生于河南沈丘,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理事,中国日本友好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国画家协会理事。先后拜书法家刘登龙、沙曼翁为师,又得启功、沈鹏、孙其峰、权希军等老一辈书法家的指导。其作品及传略载入《中国当代书法家名人辞典》、《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名鉴》、《中国当代著名书法家墨迹选》等40余部大型辞书。书画作品被毛主席纪念堂、人民大会堂、中南海、天安门城楼、钓鱼台国宾馆、中国体育博物馆等单位收藏或勒碑上石。

  在唐思领痴心书法创作的道路上,对他影响最深的是其先后拜的两位老师。说起这两位老师,唐思领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1985年之前,唐思领结识河南著名书法家、篆刻家李刚田先生。为了提高自己的书法艺术水平,唐思领经常去郑州拜会李刚田,虚心请教。那时,以他微薄的工资收入,支撑往返路费都很困难,李刚田先生洞察到他的窘迫,在知无不言的书法交流之后,告诉唐思领:“你们周口的书法家刘登龙先生,功夫很深,你不必舍近求远,可以向他多求教。”于是,经过李刚田先生引荐,唐思领结识了刘登龙先生,并拜刘登龙为师。

  刘登龙虽然一直生活在西华县城,但其在书法上有很深的造诣。有一次,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见到刘登龙,诚挚地说:“我去过的地方很多,但是在县级工作的书法家中,我还没有见过像您这样功夫如此精深的。”刘登龙精于楷书,擅长行草,既有端庄流丽之秀,又有朴拙劲健之美,同时,他为人厚重,亲切和善,他对唐思领的书法创作的帮助,让唐思领至今感念不已。

  在刘登龙面前,唐思领就像回到了小学时代,老师手把手的教导,让他一生受益,唐思领说:“刘登龙先生的指导对我一生的艺术发展很关键,他宽和、严谨的性格也深深地影响着我。” 

  唐思领的第二位老师是沙曼翁先生,沙曼翁是当今书坛屈指可数的大家之一,他倾毕生精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探究,对中国书法、篆刻、绘画、文字学乃至茶道、佛学的参悟均臻自然之境。正式拜师求学于沙曼翁先生的人数不多,但常游学于其门下者,则有数百人。而唐思领有幸成为沙曼翁先生的关门弟子,其过程颇为曲折。

  1985年7月,唐思领参加在郑州举办的国际书法展览,有幸结识沙老。在其后的几年间,唐思领经常与沙老书信往来,诚恳求教,在寄去书法作品请沙老指点的同时,也屡屡提出拜师的愿望。直到1989年10月,沙老在给唐思领的回信中说:“拜师不如神交,那只是一种形式,不是根本的东西,根本的东西只要老老实实地临碑帖、读古文。要有深厚的基本功,不可有半点虚伪,亦不可以不要传统盲目去追求时髦。如果未写几天字就搞什么创新,最终耽误了时间,害了自己。”为了鼓励唐思领,沙老题写了一件篆书作品“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赠予唐思领。

  1990年春天,唐思领像往年一样,从河南来到苏州看望沙老,并带着他的书法册页,让沙老题签。沙老看过作品后,感叹唐思领进步很快,便欣然题了书签。而后,唐思领又提出拜师的想法,沙老说:“岁数大了,很少收学生。”唐思领说:“我可以做关门弟子吗?”沙老从唐思领的言行举止中感受到了这个年轻人的诚挚与执著,便应允了,从此,唐思领成为沙曼翁先生的入室弟子。

  1999年,唐思领去苏州看望沙老,他告诉沙老自己已经成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还带去了精心创作的小行草唐白居易诗173首,共50余米长、17000多言。沙老很高兴,便书明傅山语录“作字先做人,人奇字亦古”,赠送给唐思领,字里行间,表露出对唐思领的殷切期望。

  3

  书法还是传统的好

  唐思领与书法艺术的缘分跟祖辈熏陶分不开,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文化人,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在当地颇有名气。唐思领未入学以前,就在祖父和父亲的笔锋和墨迹中接受着中国书法艺术的熏陶,时当年幼,虽无法搦管成书,但那颗书法艺术的种子已在心里潜滋暗长。唐思领家有一本家传古本赵孟頫的《五柳传》,从能提得动毛笔开始,唐思领就深受这本字帖的影响。

  沙曼翁先生说:“写字画画,天分第一,临帖次之,交流又次之。”唐思领的书法天分从小就显露出来,他读小学三年级时,语文老师是私塾先生出身的史国祥。史国祥非常重视书法课,每天都会安排学生写一张大字,尤为喜爱唐思领写的字。这样,在校有老师,在家有父辈的耳提面命,唐思领在书法艺术上,除了天分之外,用功、用时也比别的孩子不知要多出多少倍。到初中时,村里几百户人家都要贴春联、挂福字,唐思领的父亲忙不过来,一部分乡亲就找唐思领写。在这种义务书写春联中,唐思领夯实了书法根基,也感受到书法带给自己的成就感。

  随着年龄的增长,唐思领对书法的感悟越来越深。他在认识到赵孟頫的书法起源于“二王”书风之后,毅然丢掉赵书,临习“二王”,在体势与姿态上颇得三味。

  高中毕业后,唐思领靠着自身在书法上的功底进入沈丘县纸店镇政府(当时称纸店公社)工作。那时他一个月的工资不足30元钱,为了节省学习书法的费用,唐思领经常在工作之余到单位大院的花坛水泥台上,用毛笔蘸水书写。在水泥台上写字,笔锋与粗糙水泥面的接触,颇有宣纸感觉,唐思领从中体会到不少乐趣。后来,唐思领还创造出了新的写法:把墨汁染在牛皮纸上,晾干,再用毛笔蘸水书写,这样不但字迹清晰,而且不失笔墨乐趣,纸张干后还可以反复使用,很有点现代产品“水写纸”的功能。

  靠着这股痴迷与用功劲儿,唐思领在上世纪80年代先后成为沈丘县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书法协会会员。

  1

  幼承家学

  结缘书法

  在书法创作的道路上,唐思领认为没有捷径可走,“笔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献之;笔秃千管,墨磨万铤,不做张芝做索靖。”从自幼习字到现在成为知名书法家,唐思领每天临帖习字千字以上,长期坚持不懈。唐思领说:“书法,首先是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工具,作为一个书法家,要继承传统文化,并把书法这一工具分享出去,才能使中国传统文化枝繁根壮。”

  对于书法的传承与创新,唐思领自是感悟颇深:“沙曼翁先生曾说过,临帖要知取舍,帖中常有一些残损、剥落的字,不必刻意仿摹。临帖初期要做到‘有古无我’,认真学习古人的用笔、结笔、笔势等,如蚯蚓吃泥土,吐的还是泥土。继续学习则应做到‘古中有我’,即不以模仿古人点画、用笔结体等形似为满足,而欲得古人法书之神韵,再益以个性美。这便是继承传统基础上的变化及发展,最后达到‘熔古为我,以我为主’的创新阶段。此时如春蚕吐丝,吃的是桑叶,吐出来的却是丝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