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旅游 > 天南海北 > 天南海北各不相同:全国各地过年风俗一览(附图)

天南海北各不相同:全国各地过年风俗一览(附图)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3-22 00:12 编辑: 网络 查看:

新闻中心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万象 > 广州日报大洋网 > 正文

您还可以通过

新浪点点通软件

摩托罗拉6188手机

爱立信R320sc手机

西门子3518i手机

浏览新浪网新闻



天南海北各不相同:全国各地过年风俗一览(附图) 2001年01月24日14:45 广州日报大洋网



  大洋网讯:

  三峡移民辣子当家没变

  今年的春节对从三峡库区四川省巫山县大昌龙兴村移民到博罗县义和镇的陈道林一家来说显得特别隆重而又不平常。这是他们移民后在异乡过的第一个春节,多年春节未团聚过的母亲和兄弟、姐妹弟媳哥嫂们千里迢迢从湖北移民点和东莞等地赶到博罗过春节,一大家子20多口人团聚在博罗义和的移民村,显得特别热闹祥和。

  四川人特有的“煮大菜”真是蛮香的。

  陈道林早早就在自家门口的空地上垒起露天灶台煮大菜。他从大年廿六起便到市场上采购回大量的鸡、鸭、鱼肉,按照老家过年的风俗炸的炸、煮的煮,忙得不亦乐乎。陈妈妈按照博罗当地人的习俗,除贴上大红对联和放鞭炮外,还在门口挂起了大桔和新鲜的葱叶,她说这叫入乡随俗。

  除夕中午,义和镇大小塘村的移民点家家门口都贴上了春联挂上了红灯笼。中午12时一过,挂在家家户户门口的长串鞭炮依次响起,给这个小小的移民点增添了热烈的节日气氛。

  陈道林家大大小小20多口人将两张大圆台围坐得满满的,满头白发的陈妈妈充当大厨师,她给儿孙们足足做了11道地道的家乡菜,除了一道干箩卜丝没放辣子外,其它菜色全带辣味。陈道林说这叫用广东肉菜做出家乡风味。言谈之间,他还对家乡特产烟熏肉流露出一脸的饿相,他说可惜广东天气太热了,做不了烟熏肉。

  据了解,春节前当地政府给三峡移民每人发了300元现金,博罗县一位副县长还亲自带人给每家每户送上应节沙田柚、白糖和香肠;义和镇政府给每家送去1袋白米和5公斤花生油。

  陈道林高兴地说,在广东过年年货比在老家充足多了,当地政府已于今年初给他们家划了3.6亩耕地,学习耕种的事主要由他妻子负责,他则会到工厂打工去。

  客家游子妈妈擂茶特香

  昨天一大早,揭西县棉湖镇的章晓晴家就热闹起来了。在揭阳、深圳工作的两个哥哥两家共6口人全在春节前赶了回来,两个侄儿一起床就乒乒乓乓放起了鞭炮,晓晴忙着和哥哥贴春联,妈妈和大嫂做起了擂茶。

  客家人的团年饭不能没有鱼,鱼是“余”,年年有余,也不能没有豆腐,豆腐是“富”。“那就这两样吧。”调皮的晓晴道。看看妈妈备下的菜,鸡、鸭、鱼、肉俱全,晚上定是一桌丰盛的团年饭。可远道归来的大哥大嫂说,在外一年,就想吃妈做的擂茶。

  妈妈搬出了那个颇有历史的老石臼,婆媳两人做起擂茶。花生、油麻、茶叶,倒进石臼里。擂茶是客家人逢年过节、迎宾待客喜吃的特色食品,有汤有水,可口开胃,别具风味。说笑间,石臼里的料已捣成了碎末,把它倒进淘好的大米里,一锅煮起来。这边二嫂已洗好各色新鲜菜蔬,。

  妈妈便掌勺开炒。不多时,一盘盘色香味俱全的小菜便上了桌。饭也好了,不用招呼,大哥、二哥咋着嘴就围上来了。大家都笑,一顿饭吃得热乎乎、香喷喷。

  潮汕媳妇围炉食斋一定要

  年廿九,记者走进揭阳市东山区的一徐姓人家。厨房中,徐太太正忙于准备晚上的“围炉”。“围炉”是指大年夜设炉于厅,家人围着炉吃晚饭。一家人不论平时分散在多少个地方,“围炉”之前都必须赶回来。徐太太从年廿七就开始蒸制各种富有潮汕特色的米果品。

  厨房中还有些准备年初一用的斋菜。潮汕民俗中,初一早饭忌吃荦,有几种说话,一种是这一顿吃斋,其功用等于一年,另一种是暗喻勤俭治家,不可铺张浪费。记者看到,用来制作斋菜的材料有芋头、番薯、枣子。做斋菜的料应在除夕下午时就准备完毕,让其晾干。炸斋菜时,把材料拌以粉浆往油锅放熟时,黄澄澄,香喷喷格外诱人。”

  记者又看到储物室放了不少潮州柑与青橄榄。潮汕拜年的人,无论带了多少礼物,其中大桔(潮州柑)是不可少的。大桔取其谐音“大吉”,带多带少都没有关系,但是不能是奇数,进门时,主人以大吉(潮州柑)、槟榔(古称敬槟榔,今用青橄榄代之)敬之。客人接过后,把随身带的“大吉”、“槟榔”赠送。潮汕俗谚说:“有心拜年初一二,无心拜年初三四。”拜年越早越好,须在上午。

  乳源瑶胞喝水酒

  记者在大年夜的前两个小时赶到乳源瑶族自治县东坪镇腊岭脚村,其时,位于腊岭南麓的新兴瑶寨的上空业已升起除夕的炊烟,瑶寨特有腊肉的香味四处飘逸,从深山走出不久的胞家少年正愉快地打成一团,高兴地制造着节日的喜气。

  腊岭脚48户200多名瑶胞是从东坪镇瑶山里迁居出来的,由于山高路远,当地瑶胞一年都难得到乳源县城一次,买卖都很困难,要吃新鲜肉类很困难,为解决吃肉问题,瑶胞一般一年杀两头猪,杀好后做成黑乎乎的腊肉,一年吃到头。

  90年代初,瑶胞开始搬出瑶山,到1999年,迁到腊岭的达到了48户200余人。腊岭离县城不到2公里,买卖很方便,瑶胞的饮食也就悄悄起了一些变化:腊味少了,鲜货多了;吃饭也不是一日两顿而是一日三餐了。记者走进瑶胞赵才美的家中,他告诉记者,他今年过年只准备了15公斤猪肉和4只鸡,其它的东西都到街上去买了,不像在山里的时候什么东西都把一年的准备好,少营养又吃得不舒服。

  瑶胞和汉族的生活方式已无多大区别,其中有明显印记的是两件事,一是“小年”请吃肉,另一是酿百年水酒过年。农历腊月廿四是瑶家“小年”,“小年”时瑶家人纷纷开宰,宰好猪后,瑶家人通常都会请一些近处的亲戚一起过来吃猪肉;另外一点也是他们和周边汉族人最大的区别是他们每家每户都有几大缸自酿水酒,少的有二三十公斤,多的有50多公斤。新年煮酒,是瑶家人常年不变的主题,听说一户瑶人一年少说也得喝掉150公斤水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