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旅游 > 天南海北 > 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王尧山

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王尧山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5-24 12:10 编辑: 网络 查看:

    “那是1937年6月下旬,”九十一岁的王尧山老人这样回忆那段白色恐怖下的工作经历,“装扮成商人的刘晓夫妇,在秘密交通员熊志华的护送下抵达上海,在红军驻上海办事处主任李克农的迎接下,住进了约定的接头地点———福州路老振华旅馆。第二天,冯雪峰到旅馆与刘晓见面。第三天,冯雪峰陪刘晓到上海临委书记王尧山家接上了关系。”

    王尧山同志后来回忆,在见到冯雪峰后,在听到了延安来的指示后,上海地下党的同志都高兴得像是失散多年的孩子,又找到了自己的母亲。

    根据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指示,刘晓、冯雪峰和王尧山组成中共上海三人团,刘晓全面主持上海地下党的工作,王尧山协助工作,冯雪峰的工作重点转向中共上海办事处,协助潘汉年开展统一战线和文化界的工作。之后,党中央决定成立中共江苏省委,刘晓任书记。这为上海党组织的壮大和发展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抗日战争期间,王尧山同志推动救国会组织的建立,领导上海群众抗日救国运动;解放战争期间,他积极组织干部转进华中党校学习,保存了上海干部力量,并率华东局南下干部纵队组成接管班子,为配合人民解放军和接管上海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为“左联”中共党团成员、组织部长,王尧山与“左联”的作家们都保持着密切的往来,特别是和鲁迅先生有着深厚的友谊。

    1936年春,党组织指示邓洁、王尧山和鲁迅会谈一次,希望党的文化工作能得到鲁迅先生的理解和支持。鲁迅先生同意了会谈,地点就在王尧山家中。在会谈过程中,鲁迅先生一边喝茶,一边一支接一支地抽烟,全神贯注地听着。他时而提问,时而点头,时而以目光质疑。王尧山的夫人赵先一次次地为鲁迅先生添茶加水。在临别时,鲁迅先生说了这样一句话:

    “我们在冲锋陷阵,但要警惕,提防从背后射过来的暗箭。”

    1936年10月,鲁迅先生突然逝世,当时王尧山正在西安执行任务,无法赶回上海给先生送行。但就在鲁迅先生逝世后,许广平几经周折,才将方志敏同志在监狱中的一份密件转达到了王尧山夫妇手中。

    方志敏同志被捕后,在狱中写下了给党中央的信和两篇文章。在英勇就义前夕,这些密件送交至鲁迅先生手中。由于当时的恶劣环境,这份密件一直保存在鲁迅先生手中。

    王尧山拿到的密件只是一本空白的作文簿,翻开蓝色的封面,便是一行行红格子,一个字也没有。

    “快拿碘酒来!”愣了一会的王尧山突然急切地对夫人赵先说。赵先用棉花球蘸上些碘酒,在第一行第一格中擦了一下,“给党中央的信”几个字显现出来……

    密件中,有方志敏同志总结的工作经验,有他的诗集,还有后来激励了多少代人的文章《可爱的中国》、《清贫》。

    这些珍贵的资料,就是在那个充满白色恐怖的黑夜中,由王尧山同志和赵先显影后,转交给党中央的。

 

忠诚的一生

    在恶劣的环境中,王尧山同志坚持与敌人作斗争;在和平年代,他又为祖国的建设和发展事业忘我工作、尽心尽责。

    解放初期,他坚决贯彻中央和市委的干部路线,为恢复和发展上海经济,改造旧上海,发挥了积极作用;在蒙冤受屈的二十四年间,他始终坚信着自己的信仰,对党和国家的前途充满信心。

    1955年4月,时任上海市副市长的潘汉年因“内奸”罪被捕。潘汉年被捕后,上海市副市长许建国奉市委第一书记柯庆施命令,立即回上海安排追查潘案的工作。许一到上海先和市委秘书长王尧山研究潘在上海的工作情况以及潘的私人来往关系。柯庆施从北京返沪以后,马上召集小范围的会议研究潘案,并要王尧山谈对潘汉年的看法,提供潘的来往关系中的可疑之处。王尧山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后来,他被停职检查,并追查他与潘的关系。从此,王尧山被迫写了不少交代,但每次交代都没有说潘汉年是“内奸”、“特务”。以后又召开多次揭发批判王尧山的会议,有时会议有四五十人参加。1959年,对王尧山宣布了市委《关于开除反党分子王尧山党籍的决议》。王尧山拒绝签字,并严正提出:“签字违反我对党忠诚的意志,我不同意市委的决议。”王尧山被降职降级下放到淮海中学。他的夫人赵先写了申诉信给中央,即被打成“右派”分子,撤销上海市妇联主任的职务,下放到长兴岛农场“劳动改造”。“文革”期间,王尧山又一次受到迫害,被迫退休,但是他始终保持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立场坚定,旗帜鲜明。

    1979年王尧山同志恢复党籍后,在筹备和领导中共上海市纪律检查委员会期间,为党的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做了大量工作,为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加强上海的干部队伍建设,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进行不懈努力,为上海纪检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1983年,他又兼任上海市委党史征集委员会主任,中国共产党从建党初期到解放前夕在上海的历史,是党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篇章。上海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摇篮,也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为了把这段光辉历史完整、准确地记录下来,王尧山同志不顾年事已高,把全部精力投入到这部巨著的筹备和编撰工作中,一部长达一千九百六十五页共一百四十二万九千字的巨著,他审阅了全部书稿,并提出了修改意见。

    在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王尧山同志刻苦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加强党性修养。他重视调查研究,体察民情。他作风民主,善于团结同志,勇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他严于律己,在生活上不搞特殊,对家属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严格要求。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

美丽的一生

    王尧山同志及其夫人赵先,一生都忘我地为党和人民工作着,在他们众多的荣誉中,最让他们感到自豪的共同荣誉是:1989年获得全国金婚奖。

    王尧山和赵先都是溧阳人,起初并不相识,是共同的革命志向将他们连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