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旅游 > 天南海北 > 帝国六百年兴衰荣辱(4)

帝国六百年兴衰荣辱(4)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6-21 06:01 编辑: 网络 查看:

    伴随着故宫大修计划的启动,一直被搁置的地下展厅修建计划再次被摆上议事日程。作为故宫大修的一项重要内容,建设地下展厅的初衷是为了解决长期以来困扰故宫文物展览的问题。故宫现有文物达1052653件之多,但由于技术条件等原因,目前10个陈列室公开展出的只有8000多件,占故宫收藏量的1%不到!由于故宫建筑属木构体系,因而目前还难以改造为一个现代化的博物馆——无法安装恒温、保湿的展览设备,无法建立最新的防火、防盗安全报警系统等,而做不到这些实际上是对文物的一种变相破坏。一方面要保护文物,让沉睡多年的无价之宝能有机会与观众们见面,一方面又要最大限度地保护古建筑不受损坏,尴尬的处境让故宫博物院进退两难。

    十多年来,关于在故宫内是否合适修建“地下展厅”的讨论,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修建地下展厅的关键在于是否会对故宫整体地基造成破坏。据说,当年为了防止敌人通过挖地道进入皇宫,明成祖在宫殿的四周挖了很深的地沟并灌入了江米汁和石灰水,使得地沟和整个地基粘合成了一个整体,以至于故宫在经历了若干地震后依然巍然耸立、毫发未伤。而来自故宫的声音是,故宫整体地基的说法并不准确。故宫方面的勘测结果是一组建筑的地基是与该组建筑群相适应的,地下展厅的修建对于故宫整体而言并无大碍。


北京故宫概况

  故宫始建于公元1406年(永乐四年),1420年(永乐十八年)基本竣工,历时14年,是明成祖朱棣始建,在元大都宫殿的基础上兴建。明初主持设计者蒯祥(1397-1481年,字廷瑞,苏州人)。故宫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面积约为72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5万平方米。相传故宫一共有9999.5间,实际据1973年专家现场测量故宫有大小院落90多座,房屋有980座,共计8707间。宫城周围环绕着高12米,长3400米的宫墙,形式为一长方形城池,墙外有52米宽的护城河环绕,形成一个森严壁垒的城堡。故宫宫殿建筑均是木结构、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饰以金碧辉煌的彩画。故宫有4个门,正门名午门,东门名东华门,西门名西华门,北门名神武门。面对北门神武门,有用土、石筑成的景山,满山松柏成林。在整体布局上,景山可说是故宫建筑群的屏障。

 

    故宫的建筑依据其布局与功用分为“外朝”与“内廷”两大部分。“外朝”与“内廷”以乾清门为界,乾清门以南为外朝,以北为内廷。故宫外朝、内廷的建筑气氛迥然不同。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是皇帝举行朝会的地方,也称为“前朝”。是封建皇帝行使权力、举行盛典的地方。此外两翼东有文华殿、文渊阁、上驷院、南三所;西有武英殿、内务府等建筑。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后三宫为中心,两翼为养心殿、东、西六宫、斋宫、毓庆宫,后有御花园。是封建帝王与后妃居住之所。内廷东部的宁寿宫是当年乾隆皇帝退位后养老而修建。内廷西部有慈宁宫、寿安宫等。此外还有重华宫,北五所等建筑。

 

   故宫建成后,经历了明、清两个王朝,到1911年清帝逊位的约五百年间,历经了明、清两个朝代二十四位皇帝。是明清两朝最高统治核心的代名词。明清宫廷五百多年的历史,包含了帝后活动,等级制度、权力斗争、宗教祭祀等。当时普通人连走近紫禁城墙附近的地方都算犯罪。由于明清宫廷是封建制度高度完备的最高统治中心,不寻常的大事,往往都是围绕皇权的传承与安危展开的。如明代正统皇帝复辟的夺门之变、嘉靖皇帝被宫女谋刺的壬寅宫变、万历四十三年梃击太子宫的“梃击案”、泰昌皇帝因服丹丸而死亡的“红丸案”、泰昌帝病死后围绕着新皇帝登极的“移宫”风波。清朝初诸王大臣为确立皇权的三官庙之争、清末慈禧太后谋取权力的辛酉政变等等。

 

1911年辛亥革命后,紫禁城宫殿本应全部收归国有,但按照那时拟定的《清室优待条件》,逊帝爱新觉罗·溥仪被允许“暂居宫禁”,即“后寝”部分。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将溥仪逐出宫禁,同时成立“清室善后委员会”,接管了故宫。于1925年10月10日宣布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对外开放。1925年以后紫禁城才被称为“故宫”。随着清王朝的没落,特别是1949年前的38年中,故宫建筑日渐破坏,有多处宫殿群倒坍,垃圾成山。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61年,国务院宣布故宫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五六十年代起进行了大规模的修整。1988年故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现辟为“故宫博物院”。

故宫平面图(可放大观看)

 

故宫大事记

1416年(永乐十四年),明成祖颁诏迁都北京,下令仿照南京皇宫营建北京宫殿。
1420年(永乐十八年),北京宫殿竣工。次年发生大火,前三殿被焚毁。
1440年(正统五年),重建前三殿及乾清宫。
1459年(天顺三年),营建西苑。
1557年(嘉靖三十六年),紫禁城大火,前三殿、奉天门、文武楼、午门全部被焚毁,至1561年才全部重建完工。
1597年(万历二十五年),紫禁城大火,焚毁前三殿、后三宫。复建工程直至1627年(天启七年)方完工。
1644年(崇祯十七年),李自成军攻陷北京,明朝灭亡。李自成向陕西撤退前焚毁紫禁城,仅武英殿、建极殿、英华殿、南薰殿、四周角楼和皇极门未焚,其余建筑全部被毁。同年清顺治帝至北京。此后历时14年,将中路建筑基本修复。
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开始重建紫禁城其余被毁部分建筑,至康熙三十四年基本完工。
1735年(雍正十三年),清高宗(乾隆帝)即位,此后六十年间对紫禁城进行大规模增建和改建。
1813年(嘉庆十八年),天理教教徒林清率起义军攻打紫禁城。
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清帝退位。但按照与民国签订的优抚条件,仍然居住于紫禁城内。
1923年,建福宫发生火灾。
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驱逐清帝溥仪。
1925年,在原紫禁城的基础上建立故宫博物院。
1933年,故宫博物院文物南迁,以躲避日本侵略。
1948年,故宫博物院南迁文物部分运往台湾。
1949年1月,北平稳定后,故宫得到了修养。五六十年代,陆续有人提出故宫改建计划,后因种种原因搁置。
1961年,经国务院批准,北京故宫被定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7年,北京故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002年, 北京故宫开始进行为期19年的大修。

1901年拍摄的故宫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