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南海北宝鸡人 唐周福 2012-12-26 08:23:19 作者:杨楠 周淑丽 来源: 网友评论 0 条
在雪域高原驻守天路,就要像铁路上的道钉一样扎根天路作奉献,像枕木一样团结协作顾大局,像钢轨一样百折不挠战极限,像机车一样奋力拼搏创一流。——唐周福
驻守天路的西府汉子
——访驻青藏铁路公司军事代表办事处主任唐周福
一条神奇的天路,让雪域高原天堑变通途;一群解放军官兵,为这条天路畅通无阻而常年驻守。
西府汉子唐周福就是其中一员。在青藏高原,他把生命中最闪亮的光芒播撒在了千里铁道线上,哪怕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哪怕高寒缺氧,人迹罕至。戎马生涯30年,他靠勤奋和实干精神,实现了从一名普通士兵到正师级干部的转变。
今年12月初,记者前往西宁采访,身着戎装的他,用纯正的家乡口音热情地招呼着家乡的客人。他说,无论身在何处,官居何职,在他的心中,那片圣地仍属于生养他的故乡——扶风。
戈壁滩立下考学志向
唐周福生于1962年,是扶风县城关镇人,从小就品学兼优。1980年,他响应祖国的召唤,入伍来到腾格里沙漠的南沿——甘肃省景泰县,成为一名在戈壁滩上修路的工程兵。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看惯了家乡灵山秀水的唐周福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竟然置身于古诗人描述的大漠之中。“风沙实在太大了,我们的营房就是‘地窝子’,一半盖在地里,一半露出地面。每天早上一开门,风沙就堆满在门口。”面对恶劣的环境,唐周福没有退却,凭借着西府男儿那股子坚韧劲儿,硬是在荒无人烟的戈壁滩上扎下了根。
在工作之余,唐周福把对人生的感悟,对部队的感情诉诸于笔端,没过多久,他就当上了连队的文书。唐周福抓住这难得的机会,在工作之余努力复习备考。1981年,他以全师第一名的成绩,顺利考上了南京工程兵工程学院。唐周福成了连队成立后的第一位大学生。听说他要上军校了,连队数十名并肩作战的战友为他送行,离别的军歌响彻空寂的荒漠,也把他的心留在了高原荒漠。
高原上唱响天路之歌
在大学期间,唐周福格外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时光,他门门课拔尖,同时也是优秀党员、学生干部。毕业分配时,他顺利地成为兰州军区机关一名干部,负责营房建设、基建工程、建筑项目管理。为了设计、建设、管理好一个工程项目,他的足迹遍布西北部队的角角落落,在西藏阿里地区,新疆帕米尔高原,甚至在家乡宝鸡,都不乏他设计的作品,这些项目凝结着唐周福的智慧和汗水。
2006年,举世瞩目的青藏铁路全线贯通,作为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穿越海拔4000米以上的路段有960多公里,冻土地段550多公里。2006年底,驻青藏铁路公司军代处组建成立。2009年,唐周福接过组建者交来的“接力棒”,奉命调至西宁,担任驻青藏铁路公司军事代表办事处主任,成为了这条钢铁大道上的军事指挥官。
从战士到干部,再到单位主官,唐周福靠的是实打实的工作、心贴心的服务、面对面的关爱。
“缺氧不缺精神,海拔高工作标准更高。”面对光荣的使命任务和恶劣的自然环境,唐周福带领广大官兵,一次次地经受住了考验。记得2010年,青海玉树发生地震,身在西宁的唐周福,来不及给远在西安的家人报声平安,就第一时间前往指挥一线,连续20多天带领官兵,全力投入到抗震救灾物资抢运工作中,精心组织、协调、衔接各项运输工作。抗震救灾时间就是生命,他利用军用机械化野战站台抢卸救灾物资,出色地完成了上级交付的运输任务。
科研成果造福高原人民
唐周福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他在工作中爱动脑子搞科研,时常结合当地实际,研究科学方法来解决实际难题,竭心尽力为军队建设服务。早些年,他研究过高海拔、高寒地区水热媒添加剂,利用成本低、工艺简单、腐蚀性小、安全性高的水热媒添加剂,就可以改善高原热水采暖性能。重要建筑物反恐怖爆炸、混凝土表面对流换流系数测试研究等重大科研成果,都在他的刻苦钻研中产生。
军代处所属官兵常年奋战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含氧量仅占内地的60%左右,“一日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一步三喘气、夜夜难入眠”是他们工作环境的真实写照,广大官兵不同程度患有高原疾病。唐周福了解这一情况后,千方百计多方筹措经费,亲自设计建设了制氧增压活动室,使室内含氧量达到了与西安地区的同等数值,这个氧吧的建成,彻底解决了高原官兵吸氧无场所的难题,大家还可以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放开”打一场球,跑上几圈儿。而用他的方法建造的氧气室,其造价要比国内通行的方法节约60%,这一方法若要在高原地区民用建筑中推广,将又是一个造福高原人民的金点子。
家乡是我心中的圣地
了解唐周福的人,都认为他是热心肠的人,时常被他做人的坦诚和对工作的热情所感动。在喀什工作期间,他热情联络在那里工作的陕西老乡,倡议大家成立了喀什工商联合会陕西商会,让在外拼搏的老家人有了交流、互帮互助的平台。在青海工作期间,唐周福号召军代处官兵,主动承担起爱心助学的社会责任,资助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多林镇10名民族贫困大学生。近四年来,军代处坚持爱心接力,虽然人员在变动,可爱心没有改变,截至目前已经为该县贫困高中生捐助学金近5万元。唐周福常叮嘱那些孩子:“将来无论你们身在何处,从业何方,都要以满腔的热忱回报党、回报国家、回报社会、回报关心过帮助过你们的每一个人。”
唐周福从家乡出来30多年了,和家乡的联系却从未断过。早些年,老家吃水难、行路难,他张罗着联络省发改委、市水利部门,为老家争取项目,并带头捐款推动项目实施,让老家旧貌换了新颜。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为了彻底让老家摆脱贫困,他每次过年回去,都会召集村上的在外务工人员,联合大家的力量为振兴村经济献计献策,并积极联络省、市上的相关部门,为村上寻找适宜发展的致富项目。
故乡对于唐周福来讲,是心中的圣地,是可以完全卸下周身疲惫的地方。只需咥一碗酸辣有味的搅团、谝一段家长里短的西府闲传,唐周福就能鼓起劲头再次启程。临别前,淳朴的家乡人会争相送来自制的面粉、食用油、自己种的苹果,直到家里堆不下,车里带不走。这份沉甸甸的乡亲乡情,永远让唐周福惦念。
关键词:
相关文章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