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旅游 > 天南海北 > 张家界,张家界在哪里(4)

张家界,张家界在哪里(4)

来源:网络转载 2016-01-10 09:10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张家界更是生物资源的宝库,区内有木本植物106科320属850种,脊椎动物146种。其中有国家级保护植物56种,国家级保护动物40种。珍奇树种有银杏、珙桐、红豆杉、樱花等;名贵药材有灵芝、天麻、何首乌、杜仲等;珍稀动物有娃娃鱼、苏门羚、华南虎、云豹、米猴、灵猫等。


森林资源


张家界市森林资源丰富,全市有林业用地面积1012亩,占71%。森林覆盖率达64.61%,名列全省第一。城市实施了“美化、亮化、净化”工程,人均拥有绿地1.55平方米,是理想的生态旅游区、国际度假区。


矿产资源


地层和构造的特殊条件,使张家界的矿产以沉积形成的矿产为主,有煤、铁、镍、钼,其次有低温热液形成的铅、锌、铜,非金属矿产有石灰岩、白云岩、大理石、萤石、重晶石、硅石(石英)等,例如青安坪就有丰富的大理石、煤、铁等资源,还有矿泉水。总之,从科学和工业的观念上讲,泥土石矿能烧制砖瓦,砂石矿能建造桥梁、高楼。能利用,能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都是有用的矿产资源,都应该珍惜和保护,只是其价值大小不同罢了。形成武陵源景区奇特的砂岩峰林地貌的石英砂岩,本身也是一种矿产资源。其二氧化硅含量达百分之九十至九十九点零六,是生产石英玻璃的优质原料。


旅游资源


张家界市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景区、景点繁多。有中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 索溪峪自然保护区;天子山自然保护区;中国首批20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一、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首批45个网络成员之一的湖南八大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门山国家森林公园;省级风景名胜区天门山、茅岩河风景名胜区;地下明珠黄龙洞;人间瑶池宝峰湖;被誉为世界溶洞之奇、亚洲第一洞的九天洞;江南名刹普光禅寺;土家人的圣地土家风情园;道教胜地五雷山;贺龙纪念馆、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纪念馆等革命纪念地等等。


气候资源


张家界气候适中,地处北中纬度,属中亚热带山原型季风湿润气候。因此,雨量丰沛(历年平均降水量为1400毫米),阳光充足,无霜期长,严寒期短,年平均气温16.6℃左右。夏季8月极端气温在37.2℃左右 ,冬季最冷月平均气温为4.3 ℃(以1月最冷,极端气温在零度左右到4.5℃)。这样的气候,不仅适合动物的繁衍与植物的生长,更适合观光旅游。


张家界历史沿革


概述


张家界市历史悠久,商周时期地属荆楚,春秋战国为楚之黔中地。原名大庸,是古庸国所在地。早在原始社会晚期,先民就已开始在澧水两岸繁衍生息。到了尧舜时代,“舜放欢兜于崇山,以变南蛮”,于是中国历史上便有了“南蛮”一说。公元前221年秦始皇设置郡 张家界—天门山 [1]县,张家界一带属黔中郡慈姑县,县治在慈利县官塔坪(即今蒋家坪乡太平村),在澧、沅流域建立了现今湖南境内第一个行政区黔中郡,为当时全国三十六郡之一郡,今张家界市两区两县均属其所辖。三国吴景帝永安六年(公元264年),嵩梁县被命名为天门山,设置了天门郡,至两普、南北朝,均属天门郡溇中、临澧县。1369年明朝设置大庸县,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设永定县。


西汉时期


西汉时期,除地方设立郡县外,还加封国,实行的是郡国交错体制。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农历己亥年),刘邦当朝,他下令分黔中郡为武陵郡,析慈姑县为孱陵,充县(含永定、武陵源两区与桑植县)。


三国时期


三国时期,吴景帝孙休于永安六年(公元263年,农历癸未年)见嵩梁山洞门大开玄朗如门,以为吉祥,便改嵩梁山为天门山,同时改武陵郡为天门郡。


唐朝时期


唐朝时期,全国改为十道。高祖李渊于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农历辛已年)下令置澧>州、澧阳郡,属山南道,统辖六县,慈利与崇义县(今永定、武陵源二区与桑植县)归其所辖。


五代十国时期  


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07年-960年),今张家界全境属楚国管辖。


宋朝时期


宋朝时期,宋王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将全国调整为二十三路,路下设府、州、军。宋太祖赵匡胤于乾德元年(公元963年,农历癸亥年)下令将今张家界市全境划归澧阳郡,曰慈利县,并在今桑植县设安福寨,在今永定区大庸所设武口寨,在武陵源区设索口寨。


元朝时期


元朝时期,在全国设立十一个行省,元始祖忽必烈下令,于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农历丁丑年)改置澧州路总管府所辖四县(慈利是其中之一,即今张家界市全境),并在今永定区茅冈置茅冈都元帅府。


明朝时期


明朝时期,明王朝废除元朝的行中书省,在全国设立十三个承宣布政使司,实行省一级民政与财政管理。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农历己酉年),降慈利州改为大庸县,隶属于澧州。


清朝时期


清朝时期,在全国设立二十三个行省,以下设府、州、县。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农历庚戌年),桑植与茅冈土司相继改土归流,升澧州为直辖州,辖安乡、石门、慈利等四县,同时废永定、九溪两卫,新设安福县(今永定、武陵源两区与慈利、桑植两县在当时均属安福县)。


民国时期


民国时期,先在省下设三个道,六十个县,后废道设“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农历丙辰年)湖南省裁撤武陵道,将大庸、桑植、慈利县划归辰沅道。湖南全省调整为10个行政督察区,大庸与桑植属第四督察区,专员办事处设在常德。


新中国成立后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张家界市全境解放。公元年至1988年,慈利县属常德专区管辖,而大庸、桑植两县则于1949年10月16日至1952年8月属永顺专区管辖,月后划归湘西苗族自治区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管辖。1988年至1990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地级市大庸。1994年4月4日,经国务院批准,大庸市更名为张家界市,辖永定、武陵源两区和慈利、桑植两县。具体沿革如下:


1949年10月16日至1952年8月大庸、桑植两县则于属永顺专区管辖,月后划归湘西苗族自治区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管辖。


1982年,建立中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填补了中国没有国家公园的空白。


1985年5月24日,国务院批准(国函[1985]77号)撤销大庸县,设立大庸市(县级),以原大庸县的行政区域为大庸市的行政区域。


1988年,国务院批准将大庸市升为地级,设立永定区、武陵源区,将原常德市的慈利县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桑植县划归大庸市。


1992年,武陵源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1994年4月4日,国务院批准(国函[1994]25号)将大庸市更名为张家界市,因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在国内外闻名遐迩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