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从普通大学生转变成军营硬汉
探访四川大山深处新兵连
四面环山的四川小城隆昌,位于成都和重庆之间。沿着国道穿过小城的村庄,就来到县郊的解放军某部高炮团新兵训练基地。今年9月,从南京入伍的18名大学生就在这个山脚下的新兵连训练。
还没走近军营,就听到新兵们响亮的口号声。训练场上,新兵们以班为单位正在训练,一排排迷彩服的身影,一张张年轻的脸庞,经过一个月军营的磨练,这些小伙子已经初步有了军人的模样——清一色的短平头,脸庞黝黑,站军姿一丝不苟。训练间隙,南京警备区和建邺区人武部对18名大学生新兵进行了回访,记者采访了他们其中的几位。
朱泓汀是一个帅气的南京小伙,一个多月的军营生活让他的肤色变得黝黑,训练也让一米八几的他身形更挺拔和精干。“我以前非常瘦,像根竹竿,新兵训练一个多月长了8斤,身体变好了,变强壮了。”小朱说,在家时,他喜欢熬夜,经常玩游戏,这些不好的生活习惯到了部队全部改掉了。每天早睡早起,加上规律的训练,让他的饭量增加,精神也比以前好了很多。“男人就应该到军营来,这里不仅让我改掉了很多坏毛病,也让我有了更多的担当和责任心。”他说,以前在家,他不太懂得和父母沟通。现在,他对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触更深,每次打电话都不忘嘱咐他们注意身体。父母对儿子的变化也非常欣慰。
24岁的周锴在这群大学生新兵中是年纪最大的,入伍前,他已经从南京农业大学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早在去年底,就有两家上市公司向周锴抛出了橄榄枝,但是面对高薪诱惑,小伙子没有动摇,报名参军入伍。小伙子有着洁白整齐的牙齿,笑起来非常阳光,“工作可以再找,但是当兵的机会就这一次。”来到部队后他发现,现代军营管理更科学、,更人性化,部队就像一个大家庭,“班长对我们很照顾,刚来时天气还有点热,我们贪凉晚上不盖被子,每天晚上班长都起床给我们盖被子。”在新兵连,周锴找到了归属感,虽然年龄比十八九岁的其他新兵大了一截,体能有所欠缺,但是他用自己的努力和勤奋弥补了这一个差距。别人练一遍,他练两遍、三遍,很快就成为了训练标兵。虽然只来到部队一个多月,但小伙子说,如果部队需要他,两年后他愿意留下继续服役。
在这群大学生新兵中,买买提依明·吐逊是最特殊的一个,他来自新疆,入伍前是南京农业大学大二的学生。采访时记者发现,买买提的汉语不太流利他不好意思地笑着说,自己不仅说汉语慢,别人说话语速快了,他也常常听不明白。来到四川后,这边口音与和南京不同,“我常常懵圈。”刚到部队的买买提有点不适应,特别是班长讲述的训练要领由于语言障碍,他有点理解不了。不过很快细心的班长就发现了这一点,并通过各种方式帮助他、关心他,教他普通话。训练时,发现他没听懂,就一遍遍亲自示范教他动作。“小时候有一次经过部队营房,从门外看到战士们训练,我在心里就有一个梦想,希望有一天自己也能穿上军装,报效祖国,现在我终于实现了梦想。”买买提告诉记者,他非常喜欢军营。
记者从南京警备区了解到,近年来,我市入伍的新兵中,大学生兵源比例不断提高,从象牙塔到军营,大学生们不仅给部队现代化建设注入新鲜血液,部队也给这些年轻人提供了成长的热土。
本报通讯员 仓晓 本报记者 江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