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旅游 > 途中趣谈 > 让“语文趣谈”更有趣

让“语文趣谈”更有趣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3-16 19:07 编辑: 网络 查看:

让“语文趣谈”更有趣

甘肃省白银市第五中学   刘志福   730916

“语文趣谈”是北师大版初中语文教材中较之其他教材富有开创性的一个操作亮点,它自成系列,替代过去教材的知识短文,与阅读单元的内容构成一定联系,内容富有创意,贴近学生。“语文趣谈”每单元一篇,短小活泼,趣味性强,有趣有用,对学生的读、写起到潜移默化地指导作用,更会引起学生猎取类似知识的兴致,为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而教师对“语文趣谈”的教学基本原则是要求学生“读读即可,无须讲授”。通过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对于自主学习意识较差的学生来说,要求他们“读读即可”无异于放任自流,误人子弟。所以要让“语文趣谈”更有趣,更有用,教师必须采取一定的方式方法来引导学生主动进入,积极阅读。以七年级语文教材为例,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来让“语文趣谈”更有用。

一、与课文教学融会贯通。

 “语文趣谈”不同于传统的知识短文,它的选文常由一些具体的语言现象引出话题,并注意与单元选文内容主题相配合,在娓娓而谈的故事中渗透进应用语言学的理据。如果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入,会给课堂教学添上一笔亮色。

第一、课堂导入时适时引入。如在讲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文章时,我首先要求学生将“语文趣谈”《“秋”和颂秋、悲秋》一文通读一遍,加深对本单元课文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让学生明了这一单元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不同作家的笔触采撷秋日异彩纷呈的美景。又如在《农夫和蛇(两则)》一文的导入中,我先从“蛇”的本义和甲骨文字形说起,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指点学生阅读《从“蛇”说到问候语》一文,该文主要是配合“品行善恶”单元中《农夫和蛇(两则)》等选文编写的,从古代“它”字到“蛇”字的演变,说到现代问候语的发展。通过这样的导入提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很好的进入到了新的课文的学习。

第二、教学过程中恰当衔接。如在讲授《阿长与

第三、教学总结时合理运用。初看时,“语文趣谈”的内容似乎较为随意,大都由本单元的课文所延伸而来,但通过认真阅读和梳理,我们发现教材的编者对“语文趣谈”在内容上的编排还是有一定关联的。如七年级上册的语文趣谈,以字词为主,并且教会学生使用工具书和两种最常用的阅读方法。再如七年级下册,通过学习六个单元的“语文趣谈”,我们就可以发现有三篇“趣谈”是关于汉字构造知识的,这样,在学期末进行教学总结时可以结合“语文趣谈”将汉字“六书”基本知识对学生做一系统讲解。

二、与考试测评相提并论。

从以往的教学经验来看,学生对“语文趣谈”里面的内容往往重视不够,认为老师不教,考试就不会考,自己也就不怎么看。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测评尤其是单元测试中我有意识地将考点向“语文趣谈”中的内容延伸,以期引起学生的重视。例如七年级第一学期某次单元测试,我曾经出过这样一道题,将“父”“母”“子”“蛇”“大”“牛”等汉字的甲骨文字形写出,让学生写出这些汉字的简体字。结果,学生答的一塌糊涂。事后经过老师指点,学生们才明白这些甲骨文字形都出现在各个单元的“语文趣谈”当中,个个后悔不迭。通过这次考试,学生对“语文趣谈”倾入了更多关注。在七年级第二学期的某次单元测试中,我结合“语文趣谈”中的相关知识又对学生出了一道类似题目,将“春”“草”“朝”“寒”“暮”等汉字的小篆体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写出这些汉字的简体字,尽管字形复杂了,但学生已经有了一次教训,大多都能写出来,效果比较理想。通过与考试测评紧密连接,让学生重视“语文趣谈”,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教师的教学都有好处。

三、与语文活动紧密连接。

北师大版语文教材新设的“语文趣谈”,是一种全新的原创性设计,为了让它发挥出作用,在语文综合性实践学习活动中,我们可以做适当衔接。比如,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语文趣谈”《“猫狗”语义面面观》就和综合实践活动“关注动物朋友”有密切关联,通过诵读《“猫狗”语义面面观》一文,学生了解了古今中外一些动物的文化含义,读来饶有兴味。在《“猫狗”语义面面观》一文的基础上,我在班级内开展了“我的属相我最熟悉”的专题活动,让学生搜集和自己属相相关的成语、文化知识、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在班级内进行交流。通过“语文趣谈”这个衔接点,既增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又打通了课堂与课外的联系,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北师大版初中语文各单元后面的“语文趣谈”共36篇,内容全是关于语文知识的,包括文字、语法、语用、修辞、文言等语言学知识,小说、诗歌、散文等文学知识,鉴赏、创作、体裁、口语交际等应用理论知识。虽不全面,但也构成一个趣谈系统,可以说方方面面的精彩之处都有涉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恰当衔接,合理运用,一定能使“语文趣谈”更有趣,更有用。

 

此文已发表于《中学教育科研》

可参见:?NewsID=1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