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点符号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是一个人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功。其实,在浩如烟海的中外历史上,有关标点符号的趣事还真有不少。
关于标点有趣的故事,大家最熟悉的也许是“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的典故了。
某人到朋友家中做客,一连好几天都没有要走的意思。一天,天下大雨,主人实在不想再留他了,就写了“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放在桌上。主人本想说“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某人看到后,在上面加了几个标点,成了“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主人见了,也只有哭笑不得的份了。
外国也有例子。
一次,英国作家王尔德请客,客人都已经坐满了餐厅,菜也上齐了,可就是不见了王尔德。过了好一阵子,王尔德才来。朋友都问他上哪儿去了,王尔德说:“在我的诗稿里有一个标点,原来删了一个逗号,后来觉得还是把它留下来更好,所以来晚了。”
鲁迅和标点也有一趣事。
有一次,鲁迅替一书局翻译一本书。这家书局对于作家一向很苛刻,计算文稿字数从来不算标点符号和空格。鲁迅知道后,便把自己翻译的书从头到尾连接起来,既不分章节,也不加任何标点符号。稿子送去后,书局又把稿子送了回来,说:“请先生分一分章节,加一加新式标点符号。”鲁迅说:“既要作者分章节加标点符号,可见标点符号和空格还是有用的。”以后,该书局在计算文稿时,把标点和空格也算上了。
用标点符号写对联或把标点符号写进信里的也有其例。
1949年4月1日,南京大专院校的学生示威游行,进行以“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为主的“三反”斗争。国民党派特务进行残酷镇压,制造了打死学生一人、打伤数十人的“四·一”事件。几天后,中央大学为死难者举行追悼会,会场上出现了这样一幅对联“??????!!!!!!”。问号意在质问国民党反动派为何对学生痛下杀手;叹号表示了一定要血债血偿的决心。
法国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在完成了他的长篇小说《悲惨世界》以后,把书稿寄给了一家出版社。过了好长一段时间,他给这家出版社寄去一封信,信的全文是:“?——雨果。”这家出版社很快回了信,写的是:“!——编辑室。”不久,震动文坛的巨著《悲惨世界》问世了。
也有因为标点符号而闹到公堂上去的。
有一富翁晚年得子,不幸的是,第二年妻子死了,富翁只好把儿子送到女婿家中抚养。一年后,富翁觉得自己身体越来越差,可能不久于人世。儿子寄养在女婿家,时间一长女婿肯定不干,所以就言明将家产全部归于女婿所有,只要他把自己的儿子抚养成人。并立下遗嘱:“老夫五十生一子名于吾幼时丧母托婿抚养成人家中所有田地产业尽归于吾女婿外人不得争执。”二十多年后,富翁儿子长大成人,娶了妻,富翁的女婿没给他任何东西。于是富翁的儿子为了家产的继承诉到了县官处。县官廉明,觉得其中必有蹊跷。有天夜里,县官再次展读遗嘱,在灯光下发现字里行间有细微的小孔,按小孔的断句一读,真相大白。原来,富翁的意思是这样的:“老夫五十生一子。名于吾。幼时丧母。托婿抚养成人。家中所有田地产业尽归于吾。女婿外人不得争执。”县官立判,全部家产归于富翁的儿子,但其必须偿还多年的抚养之费用。
有关标点符号最幽默的也许要数台奥多尔·冯达诺了。
台奥多尔·冯达诺在柏林当编辑时,他发现所寄来的稿件中有一个青年作家写的几首拙劣的小诗,并附有一封简短的信:“我对标点是不大在乎的,请您自己填上吧!”台奥多尔·冯达诺退还了这些诗,并在退稿信中写道:“下次来稿,请光寄些标点来,诗由我自己来填好了!”
有关标点符号最机智的回答,要算周恩来总理了。
20世纪60年代初期,周恩来总理赴某西方大国访问,该国首脑以非常不友好的态度对待周总理,于是,周总理也故意对对方不理不睬。对方在谈到许多有关两国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时,发现周总理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非常气愤,说:“对牛弹琴!”周总理马上回敬道:“对,牛弹琴!”某大国首脑当即面红耳赤。事后,该首脑不得不佩服周总理的应变能力,从此改变了对中国的态度。
提到标点符号,就不能不提这样一件事。
抗日战争时期,日寇在沦陷区搞所谓“强化治安”。在街头写了这样一幅标语:“有粮食不卖给八路军吃!”有一天,人们突然发现这条标语多了一个逗号,变成了:“有粮食不卖,给八路军吃!”一点之差,意思全反,从而挫败了敌人反动宣传的阴谋,使沦陷区的人民振奋起抗战到底的决心。标点的作用,有时真是非同小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