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旅游 > 途中趣谈 > 元宵节观灯风俗的南北异同趣谈

元宵节观灯风俗的南北异同趣谈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3-26 08:00 编辑: 网络 查看:

 

                              (上海豫园元宵灯会  图片均摘自网络)

 

感谢新浪博客首页[草根新锐]推荐

感谢水复花明、五通庙僧在新浪草根名博首页推荐

感谢水复花明、五通庙僧在新浪草根名博[草根大讲坛]推荐

感谢风潇潇在新浪草根名博[草根大讲坛]文化新人榜推荐

 

 

 元宵节观灯风俗的南北异同趣谈

 

    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也称“上元节”,是春节过后我国第一大传统节日。元宵风俗,以张灯、观灯来庆贺这一节日,故俗称“元宵灯节。然而,虽然元宵节还在年年欢度,但元宵节无论内容还是形式早已今非昔比,对传统的完整的元宵节俗已经只能从遗存的文学作品中寻觅了。

    这些年为了写元宵灯节的博文,查了一些资料,倒也发觉我国南方和北方元宵观灯风俗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些不同的地方。相同在于“人走灯不走”,不同的在于“灯走人不走”。仔细看来,颇有情趣。

    所谓的“人走灯不走”,说的是在固定场所悬挂花灯,让游人来观看。这是古往今来南北地方元宵节观灯风俗的最主要形式。这种风俗形式的描写,在历代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古代小说中都不胜枚举。在今天我们所能看到的对此描写最大量最详尽的文学作品恐怕是《水浒传》了吧?

    《水浒传》中为了烘托北宋时庆贺元宵大放灯火、欢闹热烈的气氛,至少有五处写到了那种家家门前搭灯棚挂花灯的盛况。如第六十六回:“家家门前扎起灯棚,都要赛挂好灯,巧样烟火。户内缚起山棚,摆放五色屏风炮灯,四边都挂名人画片并奇异古董玩器之物。” 这些花灯都是让游人前来观看的。书中有时迁“正月十三日,却在城中往来观看居民百姓搭缚灯棚,悬挂灯火”的描写,还有宋江、柴进、戴宗、李逵四人在元宵节这一天到东京看灯,遍游六街二市,只见“家家门前扎缚灯棚,赛悬灯火,照耀如同白日”的场景描写。

    元宵节家家悬灯庆祝的这一古老传统习俗,由来已久。但南宋时元宵节的“灯市”更为光焰夺目,达到了一代顶峰。所谓的“灯市”,即在主要商业街两边的茶肆罗列出售各种彩灯的市场。据《武林旧事》所记“灯之品极多……凡数千百种,极其新巧,怪怪奇奇,无所不有。”在“灯市”活动中,最具有民族特色的,也是最令人神往的就是“鳌山”了。所谓的“鳌山”,原来是指古代传说中海上巨龟背负的神山。后世每逢元宵节,即模拟其形,把无数盏绚丽多姿的彩灯扎架而起,供游人观赏,谓之“鳌山”。

    《水浒传》作者在对元宵赏灯风俗极其精彩的描画中,对“鳌山”的描写是最为细致,最为生动的。作者写了东京、北京、清风寨这三处元宵灯景中的“鳌山”。东京御街上的“鳌山”:“鳌山排万盏华灯;夜月楼台,凤辇降三山琼岛。”东京天汉桥的“鳌山”:“鳌山彩结蓬莱岛,向晚色双龙衔照。”写北京有四处“鳌山”——市中心、大名府留守司洲桥边、铜佛寺前和翠云楼前,描写也颇为翔实。清风寨的“鳌山”:“玉漏铜壶且莫催,星桥火树彻明开。鳌山高耸青云上,何处游人不看来。”“鳌山”上金莲灯、玉梅灯、荷花灯、芙蓉灯等花灯,“晃一片琉璃”、“散千团锦绣”、“银娥斗彩”、“雪柳争辉”,好一幅灯景!对“鳌山”的观赏,游人都是行走去的。如书中写宋江与家间二三人去市镇中心、宋江等又手厮挽着来到土地大王庙前看那小鳌山等。      

    由此可见,当时全国各地通行的元宵观灯风俗都是“人走灯不走”的。        

 

 

      (元宵观灯图·清)                              元宵灯节《中国古文明大图集》

 

    有没有不一样的元宵观灯风俗呢?——即所谓的“灯走人不走”。以我孤陋寡闻,似乎在古诗词和旧小说中没有看到过。只是近年来闲来写博,倒就在自己的家乡戏里有了新的发现。

    沪剧是上海地方戏,至今有近二百年的历史,现流传于上海城区和郊县及江浙一带。沪剧有个著名的传统剧目——《徐阿增出灯》,它就用唱词的形式较为详细地描写了当时“灯走人不走”的场景。《出灯》是剧中一折大段唱,《出灯》中唱出了当时当地元宵花灯巡街的盛况,比较完整地讲述了“出灯”的顺序规矩和彩灯品种。按唱段中的记录,“出灯”顺序和灯名大致如下:

    (1)头排灯。灯上“无戏无古人”,灯上写有制灯人姓氏,说明当地制灯工匠的地位名望和制作的规模化程度。

    (2)二排灯。“盏盏灯上有戏有古人”。

    (3)金锣灯。包括肃静回避灯、清道旗灯、飞虎旗灯等,模仿古时官员巡街。 

    (4)牌名灯。三十二盏,以天、地、人、鹅等彩灯组成。

    (5)象棋灯。三十二盏,由将帅士相象车马炮卒兵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