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旅游 > 途中趣谈 > 收获正当时 采摘乐趣浓

收获正当时 采摘乐趣浓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3-28 03:05 编辑: 网络 查看:

  你还在“开心农场”中体会虚拟的果实满仓?如今在现实世界中也有了尽情采摘的好去处,为自己和家人“制造”一个好假期,休息游玩两不误,短途游也有大乐趣。摘紫菜、摘瓯柑、摘柿子……在采摘的过程中,享受的是农家的乐趣,释放久居城中的压力。

  瓯海泽雅摘瓯柑

  

瓯柑节的吃柑大赛

  “黄柑绿桔未分珍,琐碎登盘辄献新”。时令已到“小雪”,正是瓯柑成熟的季节,上周末,单位一班同事相约来到坐落在瓯海泽雅风景区内的泽雅瓯柑种植基地,体验了一次“观光自助采摘一天游”的乐趣。

  泽雅瓯柑种植基地是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省瓯柑标准化种植基地,该基地共有1000亩山地,种植了10万多株瓯柑树,因为基地位于高山,空气好,环境污染少,结出的果实特别甜。另外,实行观光自助采摘,即入园采摘不设门票,提供采摘工具,免费品尝,因而前来采摘的游客非常多。

  上午八时半,我们从温州市区出发,自驾一个多小时来到风景秀丽的泽雅水库,再从水库的环库公路至泽雅镇龙头村,十分钟左右就到了目的地。小车在坡顶平畅处戛然而止,我们迫不及待地下了车,哇!这时,我们就像走进了瓯柑的世界,你看,山坡上漫山遍野的柑树连成一片,一株株挂满了红彤彤、沉甸甸的果实,一阵微风吹来,柑树的叶子轻轻摇动,绿阴中闪烁着金色的光辉。

  我们弯着腰,拿着剪瓯柑的剪刀,穿梭在柑树的空隙间,不时有不听话的枝条调皮地伸出来,钩住你的衣襟,大家都懒得理会,此时每个人的心思都投入到采摘瓯柑中去了。是的,遇到挂在高枝上的瓯柑,我们踮着脚尖剪;遇着因“害羞”低着“头”的,我们半跪着剪;夹在树枝中间的,我们探着身子剪,真是乐此不疲啊!不一会儿,每人剪了满满一大袋。大家兴奋得欢呼雀跃,被那伸展的树枝,刮脏了身上的衣服,扯乱头上的发丝,都丝毫不在乎。

  不知不觉,已到吃中饭的时间,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柑树林,来到泽雅水库下方的林岙村吃中饭。由于瓯柑基地坐落于环境优美的泽雅水库库区,大家在体验自助采摘的乐趣后,还可以饱览泽雅水库库区景色,品尝地道的泽雅农家菜。

  线路指南:市区出发经瓯海大道过天长岭隧道至泽雅镇政府所在地(源口),转瓯湖线到泽雅水库,再经水库环库公路到泽雅镇龙头村瓯柑种植基地;或温州市区出发,经渔藤公路到藤桥,转瓯湖线到泽雅水库,再经水库环库公路到泽雅镇龙头村瓯柑种植基地。

  东皋蓬溪摘柿子

  

橘红色的柿子挂满枝头

  上个周末,我特地带着孩子来到永嘉,去体验亲自采摘的乐趣,也让习惯城市生活的孩子体会了一番农作物采摘的快乐与辛苦。在大楠溪向东皋转弯的路边,摆满了红的柿子、黄的香柚、嫩的玉米,热情大妈在叫卖,相当地赏心悦目。沿着楠溪江前行,蓝天白云下的风景也很美,田野里散发着泥土的芳香,还有辛勤的老农在劳作,一路上,到处都是柿子树,田间、地头、山脚、山腰、房屋与房屋之间……棵棵看似枯树的枝丫上缀满橘红色的点点,一抬头都是“大红灯笼高高挂”。这个时节的柿子树已经掉光了树叶,农民们忙碌得无暇去摘,只剩下那些红艳艳的小灯笼挂在枝头,一眼望过去,一片火红,倒更显妖娆的美。这里的柿子树有些都很高大,不借助工具,你是摘不到柿子的,有些柿子树种植时间不长,一般植株不甚高大,站在树下就可以伸手采摘。偶尔也有熟透的柿子掉在地上,女儿开心地捡起来,没有开裂的,就可以边走边吃,这里的柿子个大肉厚,汁多味甜。熟悉的村民带我们去摘,灵巧的男人已经爬到树上开摘了,他教我们拿着一根上端分岔的竹竿,靠近柿子,用竹竿轻轻一扭,就连柿带枝全都折拗了下来。旁边的一家三口也正在忙碌着,只见孩子爸爸敏捷地爬到树上,拿着4米多长的木棒,一扭就是一个,那柿子就跟着木棒走了。孩子爸爸把木棒的前端伸向女儿,“哇!好大好新鲜的柿子哦!”孩子高兴地跳了起来。我们摘摘拍拍,一会儿一篮子就满了。

  随后,来到东皋村的桥头,只见溪滩上密密麻麻地摆着一块块竹板,村民们正在翻晒着灿柿,人头攒动,倒真是热闹。这里的场景触发了我的灵感,我跑到村头那座有特色的高楼楼顶,支起三角架,用长焦镜头把五彩的劳动场景、满载丰收的喜悦定格在瞬间。

  线路指南:自驾车过瓯江大桥,经瓯北、上塘、往大楠溪方向开,经过岩头到东皋,不用特意寻找,在路上随意闲逛即可碰到柿农,双方谈好价格,就可以“登门入户”动手采摘柿子了。

  洞头霓屿采紫菜

  

生态霓屿,紫菜飘香

  穿上定制的防水服,踩上一只泥艋船,向涂滩不远处的紫菜“园子”出发吧!上周末,记者作为首届洞头霓屿紫菜文化旅游节的首批活动参与者,当了一回渔民,感受采摘紫菜的生活。

  当天的紫菜“文化宴”中,当属“滩涂享乐、我为泥狂”摘紫菜比赛最有人气,60位游客,兵分4组展开角逐。比赛临时设置的“紫菜园子”就建在霓屿乡桐岙口村村前的滩涂上,主办方从外围的紫菜养殖基地移植了数十张网的紫菜。一人一船,队员们由船夫们载着,悠悠地驶向滩涂中指定的“出发点”。

  长五尺、宽一尺的泥艋船看似简陋,操作起来相当灵巧,速度也快,据说是戚继光抗倭时发明的。看距离比赛尚有些时间,被分到第3组的我忍不住跳下船,试着驾驭眼前这只“泥艋”:两手握住固定的把手,就像骑马时握紧的缰绳,左脚倚跪在船上,用另一只脚用力地蹬地,别看这片滩涂深不过半米,可因为淤泥密度较高,没等你一脚踩到底,船儿已经在泥面上飞快地滑行起来,风在耳畔柔柔地划过,轻松犹如陆上的滑板车,只有在调头或转弯时,那活儿要稍使劲些。船夫说,有兴致的话,可以驶到外面看看真正的的紫菜养殖基地,他们家今年种了1600多张网,最长的紫菜都有2米多长了,今年收成不错。

  正寻思着,只闻一声哨鸣,参赛的队员们坐着泥艋船冲向“紫菜园”,与紫菜的“拉扯战”正式鸣锣。“收割”紫菜的架势早已有高人指点——两手抓,又快又要准,下手还得有点狠。准确地捉住一把紫菜的根部,果断地从网线上扯下来,不怕被咸咸的海水反弹一身。8分钟时间,别小看一箩筐的收成,两臂还是颇感酸胀。若不是参赛,大可以慢慢地扯、优雅地拉下那些柔韧的紫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