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旅游 > 途中趣谈 > 李欧梵:“后旅游”的乐趣

李欧梵:“后旅游”的乐趣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6-25 07:42 编辑: 网络 查看:

  

  香港的迪士尼乐园即将于九月开幕,必会掀起香港新一波的旅游热,特别是从中国大陆来香港「自由行」的旅客,除了购物、看海景、吃广东菜之外,又多了一个玩点。

  这显然是二十一世纪旅游的新潮流,主要目的是吃喝玩乐和购物消费,至于玩的地方有没有文化和历史,倒无所谓,因此所谓「主题公园」才会应运而生,大行其道,它为游客设置一个虚拟的假象世界,很好玩。

  另一种较传统的旅游方式则是度假,在风光或气候适宜的景点,设置度假旅馆或度假村,让到此一游的人──往往是日常工作压力太重的上班族──可以身心舒畅,休息几天之后,精神百倍,再回去搏命赚钱。我最近就曾去过印尼的□厘岛和中国东北的大连「度假」,感觉良好。

  事后反思,到底我这种良好感觉的来源是什么?在□厘岛,我和妻子住在一家新开的五星级酒店,酒店不在海边而在半山上,因此可以远离游客群众,以图数日的清静。那么,在清静舒适的环境中做什么呢?看到其他住客每天在游泳池畔懒洋洋地坐着,我们也如法炮制,但一两次之后就觉得闷了,于是到附近小城的街上去游荡,并于晚间在老皇宫观赏一次土风舞表演,然而内中所叙述的神话故事,我却一窍不通。接着又到山上的一个古庙去瞻仰,但一入庙门就被敲竹贡,我俩被逼以颇昂贵的价格「租用」两条「朝圣」的带子。进入这圣地却发现里面脏乱不堪,遍地污垢,旁边却有鲜花,据说这也是当地的习惯,这些鲜花都是祭祀用过的,不得任意践踏。

  在回香港的飞机上,我静观机外的浮云,虽觉身体甚为清爽,疲劳早已无影无踪,但心灵上却感到空虚,回想那个形同废墟的古庙,即使在青天白日也阴影重重,那阴影的背后一定还有故事,但我却不得而知。

  我又懊悔在机场没有买齐那一套四本小说集──印尼最着名的作家Pramoedya Ananta Toer在劳改营布禄岛上口述后写成的《布禄四部曲》(The Buru Quartet),因为嫌价格太贵,只买了最后一册。返港后遍寻各西文书店,竟然买不到,好不容易找到第三册,直到最近返美度假时才又买到前两册。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才得悉原来□厘岛上的小王国当年曾受荷兰军围剿,全国上下一心奋勇抗敌,连妇孺都参加,以土刀土箭应战殖民军的现代枪炮,固守了数月才被攻克,当然血流成河了。

  读到此处,掷书而叹(这四本小说我至今尚未读完),不禁又想到□厘山上那座古庙和遍地鲜花,当时我为什么没有想到地下的血迹?为什么我对印尼的历史如此无知?我只感受到满山遍野的「阴魂」,总以为都是属于岛上丰富的神话的一部分,并没有想到这也是历史的幽魂、印尼在荷兰长达三百年殖民统治的遗产。这位印尼小说家终于「启蒙」了我,让我在旅游过后,才对这个胜地魂牵梦萦,怀念不已。

  这次经验令我悟出另一套旅游的道理。我猜世界上并非所有的游客都只以吃喝玩乐为目的,否则欧洲各大城市的古迹和博物馆前面也不会每天大排长龙,即使当时只是为了好奇或附庸风雅(别人来过,我怎么能不来?否则回去没法交待),但参观后的感觉又如何?我的理论是:旅游的乐趣,应该决定于事后有无可回味之处、又如何回味?如此才可以把这个经验变得持久一点。我为此还创出一个新名词「后旅游」(也要学库哈斯加上一个字──注册商标)。

  「后旅游」之与普通旅游不同之处只有一点:一般游客到了一个「游点」,除了享受之外,只是为了「印证」和来过的人或旅游指南书中所说的是否一样。如果是有导游解说,当然更是如此,因为一般游客并没有足够的先入为主的印象,只好听导游信口雌黄。

  当然导游也有知识丰富的行家,多年前我参加一个旅游团途经奥国萨尔斯堡,当然要参观影片《仙乐飘飘处处闻》故事的实景地点,但导游如数家珍,把音乐和历史上的典故都讲出来了。和他交谈之后才知道他是当地莫扎特学院的博士。当然我对萨尔斯堡的回忆也包括莫扎特的音乐,因此事后更多次神游。

  所以我认为一次旅游的经验是否「值得」,考验的方法之一就是事后再作多少次心灵上的神游?这种「后旅游」的感受,有时会比初游的经验更深刻更宝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