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年诗趣谈
王建鸣
“年”是我国世代相传的节日。自古以来,每逢此时,文人墨客常吟诗抒怀,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咏年诗。唐太宗李世民除夕之夜带头吟诗,他在《守岁》诗中写道:“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巧妙地抒发了一夜连双岁的感慨。唐开元初,诗人史青上书皇帝,自荐能五步成诗,玄宗召他进宫,命以除夕为题赋诗面试,史青于五步之内即吟成五律《应召赋得除夜诗》:“今岁今宵明年明日来。寒随一夜春逐五更回。气色空中容颜暗里催。风光人不已入后园梅。”其诗紧扣题旨,含蓄地描写了“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岁序变化,形象生动,妙不可言。
“一盏清茶一缕烟,灶神老爷上青天。玉皇若问人间事,为道文章不值钱。”这是晚唐诗人罗昭隐描写“祭灶”风俗的诗。
“欲知垂岁尽,有如赴壑蛇。儿童强不眠,相守夜喧哗。”这是北宋诗人苏东坡描写的除夕守岁风俗。
“岁夜高堂到列明烛,美酒一杯歌一曲。”“但把穷愁埔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这是苏东坡在江苏常州过年时描述大人小孩依次喝屠苏酒的风俗。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谁家见月能端坐,何处闻灯不看来。”这是描写正月十五日通夜观灯的习俗。唐伯虎也赞叹道“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照月下月如银。”
“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附钿。风寸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圆。”这是清朝文人李调元描写过大年吃元宵的风俗。
咏年诗也常常反映诗人的一种心境。宋代宋伯仁的《岁旦》诗曰:“居间无贺客,早起只知常。校板随人换,梅花隔岁香。春风回笑语,云气卜丰壤。柏酒何劳功,心平寿向长。”它就反映出诗人与世无争、知足常乐、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明代陈宪章《元旦试笔》:“天上风云订会期,庙谟争谴草茅知。邻墙旋打娱乐酒,稚子齐歌乐岁诗。老去又逢新岁月,春来更有花好枝。晚风何处江楼笛,吹到东溟月上时。”全诗展出喜庆佳节的动人情景,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
当然古老之元旦、元日、岁月皆指阴历正月初一,与公元纪年的元旦不应“同日而语”。但都作为岁首,吟诗之情当是一致的。如唐李世民“寒辞去冬日,暖带入春风”。方千的“暖日映山调正气,东风入树舞残寒”与当代赵扑初的“东风又入新年,迎来春色无边”。意境大小有别,内涵所指不同,写得却是一回事。
诗人的处境、抱负不同,其意境则迥然各异。唐代卢照邻《元日抒怀》一开头就是“噬仕无中秩”,他首先关心的占卜以问前程,与王安石的《元旦》诗却成鲜明对比。唐元稹《岁末》:“一日今年始,一年前事空。凄凉百年事,应与一年同。”其心绪情怀亦与宋伯仁《岁旦》构成强烈反差。
咏年诗,出自无产阶级革命家之手,其意境和情趣别开生面。毛泽东于1930年率领红四军在行军途中写下了《如梦令·元旦》一词:“宁化、清流、归化,路溢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上,风展红旗如画。”全词淋漓酣畅,清新自然,充满了乐观、昂扬的气概。1942年元旦,董必武在重庆国统区工作期间曾用“柳亚子怀人韵”口吟一诗表达他高风亮节的革命情操和抒发对延安战友的深情怀念与祝福:“共庆新年笑语哗,红岩士女赠梅花。举杯互敬屠苏酒,散席分尝胜利茶。只有精忠能报国,更无乐土可回家。陪都歌舞迎佳节,遥祝延安景物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