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中的红石巷道随处可见
保存完好的麦屋古村
麦屋是茶山超朗的一个自然村,位于茶山镇超朗村的北面,面积约1.38平方公里,于南宋时期立村,距今有800年历史。麦屋村大部分人出港经商或旅居海外,现在村里只有257人从事种养业。
有趣的村名
麦屋古村落坐东北朝西南,遥挹青山,近临池塘,背倚茂林修竹。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古榕树群呈半圆形之势环抱着古村落,连绵好几百米,蔚为壮观,把古村落衬托得古色古香,尽显岭南生态古村落的风格和神韵。
麦屋原称“楼阁蓢”。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楼阁蓢”已被讹为“牛过蓢”,俗称“牛角蓢”;建国后,由于村里大部分村民姓麦,故改称“麦屋”。
至于“楼阁蓢”的由来,《牛过蓢麦氏族谱·楼阁蓢麦氏源流记》中有这样的记载:“《记》直言‘牛过蓢’者,以《记》内(云)《东莞志》有‘麦茂实永乐中重筑牛过蓢?三百丈,护田八百顷’,则永乐年间其围名已讹,故不妨因讹传讹。”
实际上,“牛过蓢”的由来有着传奇色彩。相传古时候有一名风水先生,带着他的徒弟来到东莞石冈(今石排)市下一带看风水。师父认为此地乃“大牛骑细牛、屡代出封侯”,风水不错;而徒弟则反驳师父说:“师父,你看错了,你看那‘牛’已经过蓢了,此地乃‘大象骑细象,世代出和尚’!”后来,石排市下果真出现一间“广慧庵”(此庵乃明末大学士王应华为其女儿出家念佛而建),而徒弟所说的“‘牛’已经过了蓢”的“蓢”,正好就是原“楼阁蓢”所在地。具体地说,与“楼阁蓢”相邻的孙屋村为牛头,“楼阁蓢”为牛肚,“楼阁蓢”的“石头”(土名)为牛尾,所以后人就将“楼阁蓢”说成“牛过蓢”。村里也的确人才辈出,其中麦氏十八世祖麦颖征(讳人瑞)为国学生;麦际亨(字栗觇),颖征弟,东莞县学生员(据杨宝霖藏光绪十八年刻本、清苏泽东编的《国朝东莞题名录》),后受知于浙江平大宗师,补博士弟子员(据牛过蓢《麦氏族谱·历寒公行谊记》);麦毓勋(号雪铭),清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举人;清末民初的麦日桃(字景熙,别字松生),曾任驻港东莞阖邑总商会总理兼司库……然而,也有人说:“牛过蓢”和“牛角蓢”都只不过是“楼阁蓢”的讹音而已。
相关人物 慈善家麦日桃
麦屋人杰地灵,人才辈出,麦日桃是其中一位。麦日桃(公元?-1918年),字景熙,别字松生。清末民初时曾任驻港东莞阖邑总商会总理事兼司库。
麦日桃15岁随乡人赴港,在一货轮上当海员。一次,货轮自南洋(今马来西亚)回香港,途中遭遇台风,船身入水下沉,几十名船员因躲避不及而罹难,麦日桃能及时爬上露出海面的桅杆才躲过一劫。后来,沉没的货轮被海浪冲到一个荒岛边搁浅了,麦日桃爬上渺无人烟的荒岛。什么吃的都没有,便以泥土充饥。过了四五天,香港英发隆公司的一艘商船经过荒岛附近海面,发现岛上有人用手拼命地挥动衣服,于是靠岛救人,麦日桃得救了。从此,麦日桃给自己起了一个别字叫“松生”(谐音“重生”,亦取松树刚强长寿之意)。英发隆公司老板是英国人,商船回到香港后,老板认为麦日桃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便雇佣了他。后来,老板回国,将英发隆公司转让给麦日桃经营。由于经营管理得法,麦日桃的石油生意越做越大,由此发迹。富有的麦日桃觉得自己能绝处逢生是天意,要回报上苍,便常行善事,济困扶危。据《牛过蓢麦氏族谱》记载:明国元年(公元1912年)广东珠江三角洲一带发生水灾,东莞尤甚,“村野几成泽国,患难饥民,嗷嗷待哺”。麦日桃非常难过,便发起赈济,联集港人,带头捐款,而商会的人都跟着慷慨捐助。所得善款用来买洋米、面包、饼干,用轮船和火车运载,自石龙至东莞蓢内,沿途济施。数千饥民因此得以生存。为了重修龙湖蓢,并打造桥门,麦日桃又倡议并联同人共捐金二千四百银元;此外,还帮助乡人修建祠堂和洪圣古庙。他的善举被记入了《牛过蓢麦氏族谱》之中,以教育后人凡事要多行善举,以人为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