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旅游 > 途中趣谈 > 巍山的乐趣

巍山的乐趣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6-28 06:48 编辑: 网络 查看:


“森女”、“小资”全都有乐


    现在被巍山人称为“四方街”的巍山古城中心,是以拱辰楼为中心,这座威武的城楼是当年的北城门,历经600多年的风雨,拱辰楼至今仍然是巍山最醒目的建筑。拱辰楼原为三重檐城楼,永历四年(1650年)改为二层,楼阁南侧悬“雄魁六詔”,北侧悬“万里瞻天”匾额,一方面显示当时的统治者向着京都,表达了巍山心向中原,归附天子的忠诚之心,另一方面也显示了城楼的高大巍峨,一览全川的气魄。


    当然,气势磅礴的城楼绝不是“文艺范”的最爱。拱辰楼的夜晚,会因为洞经古乐的演奏而分外生色,古老的洞经音乐从乐器、演奏方式与技巧、音乐风格都明显传承着中国唐宋以来的音乐传统,许多唐宋诗词与这些音乐一配,竞丝丝入扣。选一个晴朗的夏夜,坐在城楼上,品着一杯清茶,月亮从无量山慢慢升起,星星在拱辰楼上空闪烁,清雅的丝竹声向夜空漫去,“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惬意早已萦绕心中。


    从拱辰楼出来,沿北街往南走,不远处是一幢娟秀的古楼——星拱楼,它宛如小家碧玉,风格与拱辰楼完全相反,这也是个极有意思的地方。巍山人家里有什么红白事,总要找一张红色、白色或者黄色的纸,用毛笔规规范范地写一份“讣告”、“欣告”、或“启示”贴在城墙上,星拱楼这里最为集中。这样的告示,是会让外来者震惊的,那些典范的用语、古老的措辞、优雅纯正的古代汉语、繁缛的避讳与委婉,已经被丢进故纸堆很多年了,但是,它们在巍山奇迹般地活着。我在这看了好半天,不禁汗颜,早已对键盘产生依赖的我们,多久没看到过这样用心的遣词,忘记了汉语原来是这么优美的文字。实际上,巍山作为“文献名邦”的气质,表现在人们的文风中,也表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上。每户人家门上的春联或挽联大都出自主人之手,除了书法独到,内容也是古朴典雅,各不相同。明清两代,巍山曾出过23个进士,220个举人,有这样的文明之风,写对联和讣告不过是小菜而已。


    较之拱辰楼,星拱楼是个更生活化的地方。除了北街是悠闲的步行街,其他三条街道都安静而繁忙,三轮摩托车会呼啸着穿过门洞,而城墙下卖小菜的老大妈并不会因此而皱一下眉头;卖小百货的妇女靠着墙根打瞌睡,一直没生意她也不着急;为了避开正午灼热的阳光,彝族妇女把装有山货的背箩移到拱门下待售,古老粗犷的墙体衬托着五彩缤纷的彝族绣装,如似彩蝶掠过历史的沧桑。


    在巍山古城的大街小巷里,还有着许多知名和不知名的老宅院。都有不下百年的历史,从新建的高层建筑上鸟瞰,青灰色的瓦顶组成一方方排列整齐的四合院,照壁两檐下都绘有精美的书画。这些无一不是“小资”、“森女”的最爱,换上棉布裙和平底鞋,手拿一杯饮料,可以慢慢去“寻宝”,说不定推开哪一扇门,就能碰见一个撑着油纸伞,像丁香一样的姑娘……


“吃货”享巍山老饕的天堂


    到巍山就不要惦记着减肥这回事了,再坚定的意志,到了巍山的小吃街立马破功。都说旅行最幸福的事就是吃吃喝喝,这一点我深表赞同,到哪都是以吃为乐,老饕们在巍山可以得到淋漓尽致地满足,看看那些被青豆小糕和油粉黏住眼睛的旅人,“玩在大理、吃在巍山”还真不是浪得虚名。


    老饕们一直固执地坚持这样的理念:一个城市最能体现其个性气质的不是建筑,而是小吃。巍山小吃闻名全云南,数得出名字的就有十多种,只要胃还装得下,能让人从早吃到晚。清晨的小巷,雾气还未全部散去,石板路的两旁就支起了各式各样的早点摊,巍山米糕恐怕是其中最别致也最惹人爱的了。这样的一合小米糕,是古城人最家常的早点,特别是开春时候,用当季现采的青蚕豆煮熟磨细合在米面里,袅袅热气间,一合松松软软、泛着清新绿意的青豆小糕就蒸出来了,小糕中间夹着一层薄薄的红糖,如同一个精致的工艺品,轻咬一口,满嘴生香。米的糯香,蚕豆的清香,还有红砂糖的淡香,一起在嘴里缓缓流淌。


    小糕是日常甜点,扒肉饵丝则是巍山浓得化不开的一个情节。巍山本地人曾跟我们聊起过,他们一周7顿早点,吃5顿以上的扒肉饵丝也不会腻烦。巍山扒肉饵丝之所以如此有魅力,完全源于其用料讲究,小膀、五花肉、火腿、阉鸡,还有上等大米舂的饵丝融汇成一碗,温软的银丝安卧在如白玉般散发香气的汤里,一天的好心情,一天的好劲头,就在这样的一碗小吃里得到了底气和抚慰。如今云南各地都有人开扒肉饵丝店,可只要一离开巍山,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味,大概是古城的那点灵气,也要拌着古城的味道一起入口才好。


    馋人的巍山小吃还很多,什么锅巴凉粉、小卷粉,什么蜂蜜糍粑、冰粉凉虾,什么糖火烧、蜜饯、一根面……掰着指头能数半天。白天在星拱楼附近闲逛的时候,我还巧遇了两位昆明食客,人家头一天晚上看电视上介绍巍山小吃,第二天一大早就直“杀”古城,一到地方马上找到街边的一家凉粉摊甩开膀子吃,吃完还打包带走了好几卷小卷粉,准备在路上继续“战斗”。


    来巍山之前。我就对一根面无比向往,光看着面条先被搓成拇指粗细的一长根,然后抹上香油一圈圈盘好放在盘子里就觉得稀奇,可实际要吃上面,手上没两把子力气还真没辙。一根面又叫做“扯扯面”,巍山的大厨拎起盘里的面索头,或抖或抻,面索越扯越细,长长的一根面,在大师的手里如风拂柳枝、银蛇起舞,玩面也能玩出艺术,再把火腿丝、五角星丝瓜、一窝蜂菌等炒烩成一锅汤菜,浇在面上,滋味美不可言。平常巍山人家做“扯扯面”时,全家人一字排开或站成一圈,每个人高高拿起面索头轻扯一下,递给另一个人,精于此道的主妇总是离灶头最近,一家人从扯到吃,说说笑笑其乐融融。当然,像我们这样笨手笨脚的外地人是“扯”不出粗细均匀的面条的。稍不注意,整根面索“肝肠寸断”,只能引来哄笑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