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等秘书”与“第一书记”
在捷克斯洛伐克工作时,有一天,我从布拉格机场乘飞机赴罗马尼亚,过海关时,海关人员手持我的护照,仔细打量我,发出微笑声。我感到奇怪,问道:“你笑什么?”
他说:“你是中国大使馆的‘第一书记’,和我们党的最高领导人胡萨克一样。”
我当时是一秘,护照上英文是:firstsecretary(也可译为“第一书记”)。胡萨克是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中央主席团第一书记,英文称谓完全一样。
后来在一次外交活动中,我遇到法国使馆一秘,我当作笑话,向他谈及此事,他边笑边说:“我遇到的一件事比这还可笑。“他绘声绘色地向我谈了事情的经过――
有一天,他和大使、参赞到布拉格城郊一家饭馆用餐,落座后,他对大使说:“你的面子大,向服务员讲一下,让他快点上菜。“大使二话没说,便起身对服务员说:“我是法国大使,今天有急事,请快点给我们上菜。”服务员看了大使一眼,说道:“什么大使,我没有听说过。”爱理不理,大使扫兴而归。
参赞说:“我去试试。”说着走近服务台,面带微笑:“达不利登(捷文‘你好’),我是法国驻布拉格大使馆的参赞,今天陪同我们的大使来贵馆用餐,我们要去参加一个外交活动,请早点为我们上菜。“服务员很不耐烦地说:“什么大使、参赞,我不知道,等等吧!“
大使、参赞都碰了钉子,束手无策。法国一秘说:“只有我再去试试了。”
他来到服务台,先作自我介绍:“我是法国大使馆的第一书记……”服务员一听第一书记,肃然起敬道:“对不起,让您久等了。我马上报告经理。“说话间,经理快步赶来,向法国一秘道:“冷落阁下了,实在抱歉,请您和您的下属到这边来。“于是将他们带到贵宾室,由两位服务员侍候上菜,法国一秘被安排在主宾席,两个服务员,一左一右,每道菜都是先给他上,然后才是大使、参赞。他们三人边吃边笑,服务员当然不知他们笑什么。法国一秘说:“这是我最神气的一次用餐。回到使馆说及此事,大家无不发笑。”
这家餐馆发生这样的笑话,其实也不奇怪,可能他们对外交官的职衔缺乏了解。外交官通常包括以下人员:馆长,分大使、公使和代办三级;参赞,首席馆员,协助馆长进行工作,当馆长因故不能视事时,由参赞代理馆长职务,担任临时代办。有些大使馆设公使、公使衔参赞;秘书,分三等,简称一秘、二秘、三秘;随员:使馆中最低一级外交官员,近年来很多使馆已经废除了这一级。
以上属于政务系统。另外还有专业外交官员,如武官(相当于参赞,英文称军事随员)、商务参赞、文化参赞、经济参赞、科技参赞等。
关于使馆组成人员和各级外交官的安排,主要视两国关系和使馆工作的需要,使馆规模不一致,有的小到只有馆长一人,甚至只有临时代办一人,有的可以大到拥有几十甚至上百名外交官。不论使馆的规模多大,人数多少,只要是大使馆,其地位一律平等,其职责也完全相同。
外交官的选择
外交官是代表国家处理外交事务的官员,其一言一行可能涉及两国关系,甚至产生国际影响。因此各国都挑选博学多才、品德高尚、思维敏捷,目光敏锐、口齿流利、五官端正的优秀人员,担负这项特殊的工作。
各国对招聘、选拔外交官,条件都比较高,就连容貌也作为选拔外交人员的条件之一。如我国外交学院招生曾这样规定:“由于未来工作的需要,对考生的身体条件除按国家规定的招生体检标准要求外,还有其他要求,例如男生身高低于1.65米,女生低于1.55米,五官不正,面部有瘢痕,口齿不清,身体残疾或思维迟钝者,我院不能录取。”
西班牙对申请外交官的人员,要通过四道考核。1)能否很快抓住事物的本质,并且给予明确的回答。预考时,申请者在不准记笔记的情况下,听朗读某一本书的某些章节,然后写一篇概述和一篇评论。正式考核时,申请者首先朗读自己写的这两篇文章,然后回答考官提出的各种问题。2)是否有丰富的知识。考核单位预先公布涉及地理、历史、政治、政府、法律和经济等方面的题目。这些题目的内容广泛,包罗万象,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的原因,到欧安会的召开,从金融市场的作用到世界上主要国家的政治情况这些题目都编有号码,并分成四大类。考核时,候选人以抽签的方式,从每一类里抽出两个,选择其一,准备一小时后,分别对每一主题谈十五分钟,共一个小时。3)是否懂外语。英语和法语是必须掌握的两门外语,此外,掌握其他外语更好。4)是否有处理日常外交事务或领事方面问题的能力。考核时,考官向候选人提出基本外交知识的一系列问题以及外交上可能出现的各类事件,考察你的应变能力。
外交官今昔
外交官自古有之,我国早在春秋战国时,就有杰出的外交家活跃在政治舞台上。
现在人们把外交官视为荣耀的角色,殊不知在古代这却是个苦差,人们把出使域外视为畏途。据《资治通鉴》记载,西汉时,汉武帝派往南越王国、大宛王国和朝鲜的使节,先后都被杀害。公元前100年苏武出使匈奴,被匈奴羁留19年,出使时随行一百多人,回来时只剩九人。公元前138年汉武帝为夹击匈奴,悬赏募人出使大月氏,张骞应征,出使途中两度被匈奴俘虏,历时12年才于公元前126年回到长安。东汉班固出使西域可谓名垂青史,但辛弃疾尚在《水调歌头》词中感叹道:“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因当时各级官员不愿出使域外,官方无奈,只好以罪犯充任。清初官员以出使为辱,夫人不愿随行,而以妾代之。外交官出国,亲朋好友挥泪送行,充满悲哀。任满回国,喜出望外,要到庙堂烧香,感谢神灵保佑。
古时外交官出国,要携带信符之物,以表明身份。苏武出使匈奴,持带缨长杖为“使节",今称大使为“使节",盖源于此。古时所用的“使节"因国而异。金国遣使出外,根据身份佩金牌和银牌。古罗马使节是以一枚金戒指表明身份。现在外交官的身份以红皮护照为标志。大使的凭证是由派遣国元首签署的国书,即一国元首在派出他的常驻代表时写给驻在国的介绍信。新任大使在未向驻在国元首递交国书前,其大使地位在法律上是不被当地政府所承认的,只有向驻在国元首递交国书后,才可履行大使职责。
从前各国外交代表都是临时派遣,代表国家处理某项事务。到15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各工业国为了向国外寻找市场,开始在国外设馆,派遣常驻外交代表。最早向国外派遣外交代表的是意大利,接着其他国家也起而仿效,纷纷向国外派出外交代表。
现在外交官的职衔是历史演变的结果,西汉出使域外称“行人”;清初称“钦差”。先前英联邦国家对外交代表称
“主任”。现在各国外交官职衔已基本趋于一致。这给外交活动带来很大方便。
我国第一位驻外使节的遭遇
我国派驻西方的第一位外交官是郭嵩焘。清末于公元1874年,被任命驻英国钦差大臣,后兼任驻法国钦差大臣。他是中国在两千多年封建社会中第一位派往国外的正式外交官。
中国历来以“天朝王国”自居,妄自尊大,认为外国都应是中国的臣民,堂堂大清向外国派遣外交官,有损国家尊严,是奇耻大辱。郭嵩焘被任命出使英国的消息传出,京城为之震动,有人骂他是“汉奸",甚至有人到他家门前闹事,叫喊要捣毁他的住宅。
行前慈禧太后特别召见他,告诉他:“倘若旁人说你的闲话,不必管它。他们是局外人,全不顾事理,随便瞎说。你只要一心一意为国出力办事,皇上总知道你的心事。”并嘱咐他:“到了国外每天要坚持写日记,详细记载沿途和在西洋见闻,按月抄寄国内,报总理衙门。”慈禧太后对他不放心,派心腹刘锡鸿暗中对他进行监视。
郭嵩焘到达英国后,沿途所见灯火辉煌,如同白昼,尤其进入伦敦市区,只见高楼鳞次栉比,宫殿雕镂华美,不禁长叹:简直是到了另一个世界!他向维多利亚女王递交国书后,每日劳碌奔波,悉心博览,观光了伦敦等大城市的市容建筑,参观了工厂、学校、博物馆、图书馆、剧院等。他第一次在实验室内看到了电、光谱仪望远镜、留声机,等等,他看到了西方的轮船和枪炮制造业,切实感到西方国力的强大。他向皇上建议迅速派出大量留学生到西方学习。
郭嵩焘胸怀壮志,锐意进取,每天深夜记日记,将他的日记整理成《使西纪程》抄寄清廷总理衙门。国内人阅后感到新奇,称赞他有胆有识。于是将他的日记刻印成书发行,朝野轰动,人们争相购买,广为传诵,都认为此书使人大开眼界,增长见识。后来又在上海《万国公报》连载。
不料《使西纪程》在朝廷引起轩然大波,保守派骂他“居心叵测”。有人向皇上上书污蔑他“有二心于英国,欲中国臣事之”。这些话逐渐传到慈禧太后耳中,慈禧听后当即下令销毁《使西纪程》,并列为禁书。
刘锡鸿随郭嵩焘到达英国后,经常给朝廷打小报告,陷害郭嵩焘。有一次郭嵩焘和刘锡鸿应邀参观英国喀敦炮台,时值隆冬,寒风凛冽,英国提督见郭嵩焘年迈衣单,便将自己的大衣脱下披在郭嵩焘的身上,这本是友好表示,但刘锡鸿认为有损国格,立即向朝廷送奏折,说郭嵩焘“游喀敦炮台披洋人衣,即冷冻至死,亦不当披”。巴西国王访英时,在巴西驻英使馆举行的招待会上,郭嵩焘随同使团向巴西国王致敬,刘锡鸿污蔑他“见巴西国王而起立,堂堂王朝,何至为小国主致敬?”还污蔑他“在白金宫殿听音乐,屡取音乐单,仿效洋人所为,有损国体”。刘锡鸿罗织了郭嵩焘诸如此类“十大罪状”,秘密报告朝廷。
《使西纪程》风波一出,郭嵩焘再也无心呈达日记,后来又遭到刘锡鸿诬陷,他痛苦难耐,奋然命笔上书“辨误”并提出辞呈。公元1879年郭嵩焘未满任期即被撤职。他回国后,回乡隐居,1891年含愤弃世。
(摘自《在异国星空下》,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5月出版,定价:32.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