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旅游 > 途中趣谈 > 趣谈通山民间婚俗

趣谈通山民间婚俗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9-16 07:05 编辑: 网络 查看:

绵 绣 荷 包 情 意 深

        民情淳厚的通山农村,昔日姑娘订婚时多以自织的土布荷包作为定情物,所以民间山歌''绣荷包''至今传唱.姑娘出嫁时必须有自织的绣花荷包,土布被褥和绣花的枕头,门帘,床帘,鞋垫等做嫁妆,以显示新媳妇的心灵手巧和聪慧能干.

        今日鄂南经济发达,生活富裕,姑娘们更加追求精神上的享受.农村中的荷包绣品更是讲究花样的变化,既有插针缠线的绸缎荷包,还有内装香料的真皮荷包,而最引人注目的仍然是五光十色的土布荷包.这种荷包是用土布做出荷包的形状,然后用各种针法绣上图案,装上棉花---表示情意绵长;艾叶---表示爱意贞烈;桂枝---表示早生贵子;荷叶---表示家庭和睦.缝合后,再在荷包下面缀上串有苡米,莲子,香榧,铃铛的穗子,荷包上端系在绣带上,绣带上常绣有''一帆风顺''''情意深长''''万事如意''等字样.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情趣的提高,现在还时兴一种门帘绣包,这种一尺见方的荷包上,绣有倒着的''福''字,叠着的''喜''字,一角挂在门顶上,三个角上都吊有小铃铛的穗子,人们进出房门,碰到荷包便叮呤作响,荷包内装的金银花,艾叶,桅子花,随晃动散发出阵阵清香,给房间带来温馨浪漫的气氛.

        在通山农村,姑娘,大嫂们个个心灵手巧,人人都能单凭一根针,一束线,便能将心里的花绣出来,而且构思巧妙,花样百出.每年端午节,媳妇们都要为自已的孩子佩戴上亲手绣的小荷包.这种荷包有一个开口,可以装进鸡蛋和棕子.让孩子们挂在脖子上,摇摇摆摆,成了端午节的一道亮丽风景.

    

时 隐 时 现 闺 阁 情

        自古以来,闺女就讲求含蓄矜持,就是在表达爱情时也应隐而不露,积而不发.鄂南山区的闺情,更是另具一格,讲求幽默风趣,时隐时现.山区的闺情是从黄土里生出来的,是从山泉里涌出来的,就象五月里的韭菜,一场夜雨之后忽然生长出来的.

        鄂南的后生们,常常有路过枣树下被飞来的枣子打头;井边打水被横着的扁担拦住,一担水上不了肩头;骑着自行车回家,后坐上突然冒出几颗大白菜;在瓜棚守夜时,枕头底下会出现几双绣花鞋垫.这时候,闺情就从枣树上掉下来,就从扁担上压下来,就从大白菜里渗出来,就从鞋垫上的并蒂莲内开出来.后生们吃了枣子,挑了泉水,拿了大白菜,收了鞋垫,就得猜,猜对了这闺情就落了地.

        可这时候的闺情还象包得严实的饺子,馅儿就是注意后生的举止了解他的人品,这馅儿在她心里搅和,没有包馅的饺子是揭不得的,还要经受一番真真假假,时隐时现的考验.你去找她,她说不认识你,路上碰到她,她会给你背影,上门拜访,她躲着藏着,你会十天半月见不着她的面,更别想说些讨巧的话了.山里人的俗话说,躲躲藏藏,看你心肠,哭哭骂骂,爱恨交加.她躲你,那是喜你,她晾你,那是念你,她不认你,那是疼爱你,她骂你,那是恨你,她恨够了,仍会反过来喜欢你.黄花菜干透了,汤才香呢.她表面越冷漠心头越窃喜,沉默着也期待着.你若坚持不住,心凉了,退缩了,那你就全完了.如果你在路上碰到长辈不让,遇到走不动的小孩你不抱,看到推车上坡的你不帮,她就会真的不理你了.

        当你经受住她的晾,她的骂,这事也就十有八九了,该托人去她家提亲了.上门之前,你得征求她的意见,了解她家的情况.你不要被难以凑齐的彩礼钱吓退,因为那是她尊贵的身份,你也不要被难以回答的问题而皱眉,因为那是父母关心的所在.当着岳父母的面,你得说,我行,我能解决!当你心里正在犯愁时,一碗冰糖荷包蛋就会由她端到你面前.你要一口气吃完,不必客气,因为这是你岳母已经应允这门亲事的佐证.当你出门时,就会听到她说,哎呀,爸妈,你就不怕我嫁不出门么?彩礼钱等你外孙再孝敬吧!随着岳父的嬉骂声,岳母的埋怨声和她的笑声,你这次上门的目的就圆满了.这彩礼钱说在嘴上,而实妹上你只要把岳父母哄开心就有了,因为更主要的还是父母为女儿的心要落到实处.

         当姑娘的闺情到了这个时候,也就是你要准备花轿的时候.嫁过门那天,姑娘哭,岳父母也哭,你就要将最好听的话说.洞房花烛夜,你也该陪着姑娘笑,在欢笑声中宣告闺阁情结束.

豪 华 绚 丽 娶 亲 轿

        现代人娶亲多用轿车,很少看到娶亲的花轿.但在过去民间正娶,妇女都坐花轿至男方家,这是妇女一生中最风光的一次盛典.

        娶亲用的花轿,有''凤辇''与''半副     驾''之称,豪华绚丽.它集中了清代与民国时期的工艺精华.材料选用优质樟木,银杏木,椴木等长寿昂贵珍稀木材.采用浮雕,透雕,缕雕, 漆,贴金,彩描,绘画等工艺手法,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集    金木雕,银绘髹漆,刺绣排穗,各式宫灯,蜡瓦玉佩和彩绘玻璃等组合而成的亭台楼阁式的大型立体工艺美术品.这是我小时候见到的最好的花轿.

        娶亲花轿有八人抬,四人抬,两人抬.通山农村一般是两人抬的.轿高2米,宽1.2米,两根桑木轿扛穿在轿身的铁环上,抬起来晃晃悠悠.民间有''花轿上路,他轿让道'',之习俗.花轿在路上遇到其他轿子不让路,因为其他坐轿人经常坐轿,而姑娘出嫁一生只这一次.迎亲时,花轿由经灯开路,鞭炮齐鸣,好不威风.

        花轿装饰集民间传说和戏剧故事,以及福禄寿喜,多子多孙,吉祥如意等象征物于一身.轿项是一尊金光闪闪的圆球宝 ,亭阁是龙飞凤舞,飞檐翘角是凤凰尾翅.四周的插秆都是戎装跃马的各路神仙护卫,前面是绸布作帘,后面为一八封圆筛.轿檐的前后左右,有十二块 金透雕的三国戏剧人物,有甘露寺刘备招亲,三顾茅庐,赵云救孤,吕布戏貂婵,八仙过海,刘海戏金蟾,鲤鱼跳龙门,狮子滚绣球等.轿中有一把坐椅,两边有扶手,姑娘坐上去舒适稳坐.轿门上有姜子牙垂钓遇文王,喜鹊梅花闹春,蝠鹿双全,松柏长青等装饰绘画,轿门由新郎上锁,到新房时才打开.

     俗话说,大姑娘坐花轿---头一回.因此,待嫁姑娘都把出嫁坐花轿当作终身大事,精心准备,并备有尝赐红包和沿途分发给小孩的花生,糖果等.80年代发前,农村还兴坐花轿.在山头岭尾,交通不便的地方,现在仍在沿用.如果你有光趣的话,还可以到乡下去开一开眼界,那种感受会让你永生不忘.

出 嫁 女 儿 悲 中 乐

     在鄂南有一个民间习俗,农家女出嫁时,要哭嫁.参加哭嫁的人都是出嫁女的姐妹和同学好友,也有三党九族中的长辈们,多达数十人.他们大都口齿伶俐,才思敏捷,歌喉动听.唱歌前要用清水净面,按辈份及年龄长幼顺序而坐,然后由主人家给每位歌手敬奉一杯香茶或糖水,一条新手绢,并致谢辞.

        谢辞一般由姑娘的亲人所唱,其内容主要是对前来祝贺的人表示感谢.致谢辞后,主人家鸣放鞭炮表示谢忱.主人家的母亲,姐妹,婶嫂,姑妗等人,依据各人同出嫁女的关系呼一声称谓,如我的女啊,我的妹啊------哭诉各人心中的哀怨悲怆与依恋难舍之情,但不可高声嚎啕,以饮泣低诉为宜.歌手中则有预先选定的一位能歌善唱者亦呼一声''姊妹呀''

---后引吭高歌,歌声宏亮,吐字清楚,唱中带哭,哭中有唱;于高亢中饱含悲怆,于婉转中深藏哀戚.唱词多系即兴所思,切合情况,琅琅上口.''哭嫁歌''的形式多为四句或八句一段,四句一段的适宜抒情,八句一段的侧重叙述,与格律诗相似,但对平仄和对仗没有严格的要求.根据需要,也有五句或六句一段的,与山歌风格相近.

        唱的名目有,等,由主唱者根据歌手们的实力和水平,出嫁女的身世,家庭的境遇灵活运用.唱哭嫁歌是一场歌手们比歌喉,比才华,比感情的赛歌会.主唱者需具备非同一般的歌唱才能,她不仅要''引歌''还要担负''抛歌''''接歌''''对歌''''换歌''的任务,象节目主持人那样,照应全场.是歌堂中唱的次数最多,心思用得最多的''歌老板''.有时候,一堂''哭嫁''歌中途要换两至三人主唱,才能将这堂哭嫁歌唱圆满.因此,有的地方还出现了专门受人聘请的''歌师'',报酬丰厚,备受礼遇.周立波在中有过生动的描述.

     “哭嫁歌”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且声情并茂如诉如泣.既有对出嫁女未来美好生活的祝愿,也有对姐妹们少女时代的深情怀念;既有提醒出嫁女莫忘父母恩,牢记故乡情的真诚倾诉,又有劝慰她到新环境里要善于为人处世的如玉箴言------唱得好的一堂哭嫁歌,往往融亲情,友情,爱情于一炉,情真意挚,回肠荡气.歌者声泪俱下,余音绕梁,闻者唏嘘感叹,难以忘怀,淋漓尽致地抒发出南国山乡儿女们那纯真质朴,冰清玉洁的美好情操.



骂 声 透 出 情 与 爱



        在鄂南农村流行的嫁歌中,对媒人的褒贬有专门的谢媒歌,哭媒歌,骂媒歌.在姑娘出嫁的前一天或前几天,媒婆与嫁女对唱,一个夸,一个骂,戏谑成趣,引人寻思.

        流传在高湖和杨芳一带的''张四姐骂媒婆''的故事,至今仍为后人传唱.张四姐骂媒婆花言巧语:''墙上画马你哄爷骑,芭茅搭桥你哄娘过,一张瓜嘴,两边讨好,三面挂勾,四处哄人''.而媒婆则洋洋得意地自夸,''天上无云不雨,地上无媒不成婚,媒人吃尽千家饭,帮你找到意中人,不是我来搭跳板,你一辈子当个老姑娘''.歌声中针锋相对,唇枪舌战.实际上是一场对媒人评价的论辩.

        俗话云:''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无针不引线,无媒不成亲''.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这媒人真还少不得.两千年前的中,就有''匪我愆期,子无良策''''取妻如何,匪媒不得''的歌咏.可见媒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被作为一个重要的角色来塑造的.通山流传的''月老''与''红娘''则是''媒公'',''媒婆''的雅称.在嫁歌中,媒人几乎是被缚在嫁歌里,成为任人评谤的''兴趣点'',从文化学的角度看,又是一种艺术,一种通俗文化在农村风俗中的体现.

        谢媒歌主要用来体现出嫁姑娘对婚姻事成的满意,致谢媒人的赞歌.如''蜡烛开花通夜明,嫁女今夜哭私情,想郎难见吾郎面,恋郎难得吐真情,多谢媒娘撮姻缘''.这首婚姻的赞歌,嫁女称含有贬意的媒婆为媒娘,撮合了姻缘,成全了有情人.可谓用字检点审慎,褒扬适度,对媒人有一个公正的评价.

        哭媒歌则是出嫁姑娘对婚姻事成的怀疑,而产生对媒人的失信所唱的咒歌.其歌词一般隐晦中带着讽刺.如流传在畈泥一带的''板凳花开已作古,只有嫁女心里苦,媒说灯草重千斤,媒说鸡婆生黄牯,世间媒婆坏的多''.这段哭媒歌明显称媒人为媒婆,以示贬斥,表达了出嫁姑娘对这桩婚姻的不满意,心里充满怨恨之情.

        骂媒歌是出嫁姑娘对婚姻结局不满或满意,其歌词灰谐幽默.如''辣椒开花朝天辣,十个媒婆九个瞎,哄得鸡婆下鸭崽,骗得斑鸠配凤凰''.骂中透出了出嫁姑娘的情感和爱憎.



楚 俗 遗 风 话 婚 礼

        受楚文化遗传,通山县的婚俗,从议婚到成亲,大致有求婚,合婚,订婚,定期,迎娶,拜堂,合卺,闹房,旧宁九道工序.若按各道程序的内涵及其在整个婚俗的地位,可划分为五个阶段,即定准,介庚,请期,接亲,回门.

        定准:男女双方缔结婚约的第一步就是定准.古时候楚俗称为''纳采''.首先是男方请媒人到女方提婚,女方派人到男方村庄查访,俗称''踩高舍''.女方将男方八字问清楚,认为不''相克''之后,便召集叔伯兄弟商量,俗称''合婚'',意思是八字吻合,同意议婚.亲朋无异之后,便通知媒人,叫男方来和女方会面,旧时称''求肯''.''求肯''后,男方不能反悔,否则便要用''戏男不戏女''的戒律来要求男方''赔礼''.双方约定日期,男方由媒人带到女方家中吃饭,女方请亲人赔客.''定准''阶段结束,男方就可以随便到女方家走动.

        介庚:也叫''问名'',男方备办女子的衣料,鞋,布,自行车等时兴礼物,现在一般给现金,由女方自已买.将男方的姓名,出生年月日时''八字''用夹庚匣装着,也有将钱装在匣内,称为''压庚礼''.由媒人带领到女方''介庚.女方把男方带来的酒食,湖水煮湖鱼,招待男方的父叔兄弟等亲人.席前,女子要端糖水鸡蛋给男方吃,接碗时,男方的亲人要给''红纸包'' .女方同时也要将自已的''八字''写在诏庚贴上,由男方带回.

        请期:又叫''提日子'',男方将糖,酒等礼物送到媒人家,由媒人到女方说结婚日期,征求意见后,媒人通知双方准备嫁娶事宜.

        接亲:男方在接亲的前一天,要将女方办酒席的猪肉,糖食以及女子的衣裳,用具等送到女方,俗称''介礼''.迎亲那天,女婿要给女方长辈下跪行礼,给弟妹和侄辈送钱,糖果等礼品.女方置办酒席招待三亲六眷及贺喜客人赔新女婿吃饭.新郎在席间要分烟,分红包,给下厨礼, 酒礼,运嫁妆礼等.饭后,女方放鞭送嫁,要付男方的抬轿礼,牵轿礼等红包.

        回门:俗称''归宁''.是婚礼中最后的程序.结婚的第三天,新郎赔新娘到岳父家省亲,送礼物给伴嫁舅,也叫''回门礼''.囡回家时只能走接亲时所走的老路线,表示夫妻一条路走到底,白头偕老.

     这些婚礼现在虽有些改变,但在农村仍变化为大,只是简单一些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