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旅游 > 途中趣谈 > 宋胜利:鹤趣(2)

宋胜利:鹤趣(2)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9-21 04:46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鹤舞动作.jpg (168.51 KB)

2011-4-21 02:39



    鹤舞往往从略带紧张的注目姿式引起的弯腰开始(导入),有时增加一个并行动作。由行走中的弯腰、展翅到跳跃(蹦)动作的产生,表明舞蹈的开始。也有的就从叨捡食物开始,这足以说明古人的“食化”教舞,并非妄谈。中途加入伙伴的舞列,往往以快步行走,拍打翅膀为信号。    鹤舞中常可看到有固定对象,或不断替换伙伴的集体舞。在有伙伴的舞蹈中,一般都是一方弯腰,对方就做伸腰抬头或跳跃等高位置动作,双方交替进行。但在节奏失调时,双方也同时做同样的动作。集体舞中常有跳踢、追逐赛跑,并伴有快速拍打翅膀的鞠躬和连续的屈背动作;屈背中止,立即进入弯腰动作。鹤舞成为对立行为,如威吓行走中,进攻、互咬的现象较多。这些都是独舞所没有的,独舞常常展现跳踢,抛物的舞姿。   

    鹤舞的动因和意义,就其全部而言,似乎还是一个使人迷惑的问题。但是,可以认定,繁殖期雌雄和谐的对舞,具有性动因和鲜明的爱情主题;给饵前的舞蹈,有求食动因和期待感、欢乐感。至于非繁殖期成年(或准成年)雄鹤在娴静的雌鹤前所展现的舞姿,想来较多的只是游戏、消遣动因,其中或许也蕴藏着对异性朦胧的好感和追求。集体欢舞的原因,是否因为面对着象征温、饱、安全的春日和冬日的阳光,清雅而富有的广阔生存空间,给它们造成了欢欣的条件反射?在这里,我们应予肯定的,倒是它那清醒的主体意识。    至于鹤舞的生理机制和在保护种群兴旺中的作用等问题,只能留给鸟类生理学家们去回答了。  

鹤鸣     

    唐初虞世南在《飞来双白鹤》诗中说:“扬景过伊洛,流声入管弦”,“危心犹警露,哀响讵闻天。”之后约二百年的诗人章孝标,在《闻云中鹤唳》中也说:“翩翻萦碧落,嘹唳入重云。”都是说鹤的鸣声嘹亮、高亢而略带悲凉,可直入云霄,我国古代管弦乐家曾从鹤的鸣叫中得到过启示。作为音乐艺术中的鹤鸣,或者说源于鹤鸣的音乐,是什么样的声音呢?汉代蔡邕在《琴操》中说:商陵人牧子为人所逼而出妻,妻中夜悲啸,牧子闻而援琴唱道:“痛恩爱之永离,叹别鹤以抒情。”这就是别鹤操(一种古曲)的来历。这里似有两层含义,就内容而言,鹤是象征爱情专一的鸟,是不该离别的,无奈而必须永别,无疑很悲痛;就音调来说,鹤鸣和人的啸声,都很激越悲凉,引入琴中,能较好地表现悲愤的主题。古人对于音阶,有宫、商、角、徵、羽五音之说:白居易在其戏作《鹤答乌》中说:“吾音中羽汝声角,琴曲虽同调不同。”诗中尚有自注:“别鹤怨在羽调,乌夜啼在角调。”如果按五音之外再加变徵、变宫的七音计数,羽调要比角调高三个音阶,可见反映鹤鸣的羽调,处于高音域。白居易在其《霓裳羽衣歌》中的“唳鹤曲终长引声”句,说明他曾用悠扬脱俗的鹤鸣,表现和渲染仙真佳境。   

4af5853c02000ega_0.jpg (13.8 KB)

2011-4-21 02:39



    鹤的高亢、宏亮的鸣叫声,与其特殊的发音器官有关。除冠鹤外其他鹤的气管长约1m多,是人类气管长度的五六倍,宛如一柄弯曲的长号,在胸脊的龙骨突内盘旋,发音时能引起强烈的共鸣,声能传3—5km,至今还留传着一个古老的传说:会稽(今江苏东部、浙江西部)雷门鼓内,曾有白鹤飞入,因而洛阳都能听到鼓声。后鹤去,鼓也无远声了。100多年前清代谢如如(1852—1930)创立了鸣鹤拳,此拳用腹式呼吸,增加呼吸量,鼻吸口呼,运气声如鹤鸣,拳法刚柔相济,是流传很广的南拳之一。   

    鹤的鸣声,因性别、龄期、条件不同而有很大差异。繁殖期的雄鹤在与雌鹤对鸣时,头朝天,双翅频频振动,在一个节拍里发出一个高昂悠长的单音,雌鹤的头也抬向天空,但不振翅,在一个节拍里发出两三个短促尖细的复音。这种“二重唱”是对企图入侵者的警告,或对爱的表白,能促使雌雄性行为的同步,保证繁殖的成功。   

    据观察,小鹤的鸣叫主要有索取食物,保持联系和使劲鸣叫(也许出于生理需要)三种;声变后(1周岁离开双亲后)有保卫领地和无目的鸣叫;两岁后有齐鸣,有交尾前的鸣叫,以上鸣叫几乎所有鹤类都有。鹤类还有召唤起飞和报警的鸣叫,营巢时的鸣叫。冠鹤有示情投意合和自我表现的鸣叫和显示悠闲自在的小声咕咕叫。   

    鹤鸣,在古代似有报时的功能,“鹤知夜半”(《淮南子》),“鸡鸣时鹤亦鸣”(《毛诗陆疏广要》)。唐诗人吕岩将报晓说得更明白:“一声鹤唳人闻晓”。生活在非洲的灰冠鹤,鸣声清亮而轻柔,每当黎明,中午和子夜时分,便“哦啊,哦啊”地舒展着那动人的歌喉。在它们聚居的地区,农家便把它当成一种准确无误的生物钟。

鹤恋     

    在风景如画的扬州大明寺平山堂的山坡下,萋萋草莽之中有一座鹤坟,坟旁石碑上,铭刻着“鹤冢”“双鹤铭”等字。历历铭文,似在向人们讲着一个讲不完的关于鹤的爱情故事。清末大明寺的主持星悟和尚曾将双鹤放养于堂前池内。它们饮啄相随。不久,一鹤因足疾死,另一只哀鸣,绝粒而同亡。鹤的配偶关系稳定,只要两厢情愿,并在一起繁殖过后代,就终生不再分离。上面这则带着浓重传奇色彩的故事,说明了鹤的这一生物学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