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技术名词趣谈
Cable and Wireless
将Cable and Wireless译为"电缆与无线电"似乎正确无误,然而实际上这却是英商大东电报局或大东电报公司的名称。早期的电报以直流传输于架空单线铁路(陆线,land line,以地气完成回路),不能跨越海峡或远涉重洋。1850年敷设了跨加来海峡的世界上第一条水线(即海底电报电缆,cable),使英国与欧洲大陆之间得以互通电报。1858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条横跨大西洋的海缆(由于多次发生事故,实际上直到1866年才畅通),1902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条横跨太平洋的海缆,当时除电报海缆(ca-ble)外尚未出现其他电缆(如电话电缆,同轴电缆,光缆,电力电缆),因此水线(cable)就成为电报的代称。直到目前,在当代的英文词典中还可见到与cable有关的如下的词语:cable 海底电缆;电报,电报挂号;发电报 cablegram 海底电报,电报 cable address 电报挂号 cabling 发电报 cable form 电报格式纸,电报(发电用)纸(=telegraph form)
由于海缆是当年远程通信的唯一途径,所以许多工业发达国家竞相敷设越洋海缆,并插手于殖民地与半殖民地国家的电信事业。丹麦的大北电报公司于1871年敷设了香港-厦门-宁波-吴淞之间的海缆,英国的大东电报公司在完成了欧洲-印度-香港海缆后,又于1883年敷设了香港-厦门-宁波-吴淞之间的海缆。这时我国自办的淳一沪电报线(陆线)虽已建成通报,但华北、华东与华南之间来往的国内电报却不得木通过外商电报公司的水线(cable)中转,至于国际电报更完全为外商的水线所垄断。由此可见,对于当时通信公司来说,拥有"cable"是值得夸耀的资本。
无线电(英语为Wirless,美语为Radio)通信试验于1896年试验成功,不久就投入商用,成为20世纪初最新的通信技术。当时有些公司专营海缆电报(cablegram),另一些公司专营无线电报(Radiogram),大东电报局采用Cable&Wireless(C&W)的名称正是为了标榜其全面开发了当时的先进通信手段与业务。
时至今日,传统的电报业务已被数据、传真、电子信函等通信方式以及移动通信设备(寻呼机或手机)中的留言功能所取代,电报电缆及长波、短波无线电等传输手段也被光缆、微波和通信卫星取代,大东公司今日的通信技术和业务也已更新换代,但直到目前,香港电信公司仍采用"Cable&Wireless HongKong Telecom"或"C&W HKT"为该公司的英文名称。因此不应将Cable& WirefeSS(C&W)译为"电缆与无线电"。
Central Office(CO)
美国英语中的Central Offce(CO)和exchange为同义词,可译为"交换局" (exchang又可译为"交换机")。Central Office原义为交换中心,即交换室、交换所、交换(分)局,但常有人误将Central理解为"中央集权"中的"中央",将Office误解为官方行政机构的"局",因而在某些词典中将Central office(CO)注为"交换总局",容易令人误会。
1878年1月世界上第一所电话交换所成立于美国康涅狄克州的New Haven城,当时仅有21个用户,由于交换所位于用户所在地的中心,因而称之为central,用户在打电话时对接线员的称呼则为"Central!"。这和我国过去称人工交换机为"总机"、在电路上称呼接线员为"总机!"的情况十分相似。时至今日,现代美国英语中已用"Central Office(CO)"取代"Central",用"operator!"取代"Central!"。在CCITT(ITU)的《Terms andDefinitions》中虽不收录Central Office这一美国名词,但在该文件附录中的多国文字词汇表中,与英语exchange相对应的法语名词和西班牙语名同均为central。 如将Central Office译为"总局"则将出现以下的矛盾: 1.现代的市话网为多局制,同一城市中有多所市话分局,甚至在同一幢电信大楼中就设置两所分局,每一所分局都是Centraloffice,如果译为"总局",则全市所有的交换局都将成为"总局"了。 2.每一交换局各有其局号(英国英语为excnangecode,美国英语为central office code),在7位制电话编号中,用户电话号码的前3位为局号,即PQRABCD编号制中的PQR,如果将Central Offce译为"总局",则每一所分局的局号(central office code)都将成为"总局号码"了。
F键(flash)
在双音频按键式电话机上常有F键,即Flash键,曾被译为"闪光键",令人难以想像其含义。F键虽用来向程控交换系统发送信号,但Flash的词义却来自共电式交换系统。在共电式交换系统中,用户在通话中途或通话完毕时如果希望不挂机而再次呼出话务员(例如,要求再接另一号码)可拍话机上叉簧,这时交换机上的监视灯闪亮(flash),引起话务员的注意,使其再次应答,以便接另一号码,这样就减免了"用户挂机一话务员拆线一用户摘机一等候应答"的过程,对用户和话务员来说都节省时间。在以记发器控制的(如纵横制)或以处理器控制的(如程控)自动交换系统中也可利用同样方式来控制记发器(处理器)而重发呼叫,以减免"用户挂机-用户搞机-等候拨号音"的过程。
在共电式交换系统中,对于拍双簧的频次和时间长短并无严格要求。而在自动交换系统中,对"拍双簧"的脉冲长短却有一定的要求,用户不易准确控制,因而在按键式电话机上设Flash键,将"闪跳"时间设定为0.1秒。但在自动电话系统中,用户无论是拍叉簧或是按FLash键,都不会使交换机上出现闪光信号,因此宜将Flash译为"闪跳键"。"二次呼叫键"或"重呼键"。有些电话机厂商称此键为"R"键。
Hook-off,Hook-on
早期的共电式话机受当时的材料和制造工艺限制,送话器既笨重又要求固定于最佳位置,因而不能手持,只能安置在电话机座上。受话器内安放了几寸长的U字形马蹄磁铁,如一只手电筒大小,平时挂在话机的钩键(hook)上,当用户摘下受话器(hook-off或off-hook)时,交换台上的呼叫灯亮,话务员向用户应答,得知所要号码并接通被叫用户。用户通话完毕后将受话器控回钩键(hook-on或on-hook),交换台上的话终监视灯亮,话务员拆线。现代的电话机采用手持式送受话器(handset),用叉簧(cradle)代替钩键(少数仿古式话机除外)。虽然在电话机上已找不到"hook",但hook-off,hook-on或off-hook,on-hook)的术语知一直沿用至今。
SPC(stored-program control)
SPC(程控)是stored-program control的缩语,即存储程序控制,也就是以电脑芯片来控制。家用电器中的洗衣机、微波炉、空调以及电脑提花编织机等均属程控,现代的用户交换机(交换机)也多采用电脑话务员。因此,程控式交换机实际上就是计算机化的交换机或电脑化交换(computerized switching)。既然如此,程控式交换机何不标榜为"电脑式",却取名为程控(SPC)?
美国贝尔系统于20世纪50年代末研制出以计算机控制的空分式交换机,并安装于伊里诺州的Momrris城试用。当时美国贝尔系统对这种新型交换系统的研制成功既喜又忧,喜的是这种新型系统必有广阔市场;忧的是按照1956年美国法院对贝尔系统涉嫌垄断而被控的案件所作出的判决,贝尔系统所属的AT&T公司只能经营电话业务,不得直接或间接插手数据处理和计算机通信等行业,如果在此时以"计算机"来命名这种新型交换系统,将触犯当时的法律,并使这一重大科研成果成为其他公司的生财之道。为此,贝尔系统不得不加以隐讳,改用"处理器(Processor)"和"程控(SPC)"来掩盖其实质。
1984年1月1日,贝尔系统正式解体, AT&T公司一方面失去了在美国电话通信中的许多垄断权,但另一方面却不再受美国法院1956年判决的限制,可以进入数据处理和计算机通信等等广阔的市场。然而SPC的名称却一直被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