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旅游 > 途中趣谈 > 趣谈:王安石一开始在南京买不起房

趣谈:王安石一开始在南京买不起房

来源:网络转载 2014-10-12 18:49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姚媛媛
居住在大城市不容易,对现代人是这样,对古人也是这样。
可是,对古代那些著名的文人、官员也这样?
“没错,也不容易。比如北宋名相王安石,他在南京定居的过程也不容易。”昨天,南京置业经济史学者、《广厦置业》杂志执行主编黄强告诉记者,即使是像白居易这样位居高位的官员,出道之时也买不起房,养不起车,经过了若干年的奋斗,才拥有自己的房。“再来看看久居南京,曾经位居宰相高位的王安石,又是怎样从无房到有房?”



1



黄强表示,王安石的仕途比较顺达,但是他居住六朝古都南京却不容易,为什么呢?



“南京这座城市文化底蕴深厚,经济发展迅猛,自然吸引了许多外乡人选择南京工作,在南京发展,安居乐业。其实,对于南京的向往,不仅现代,古代来南京工作、学习、生活的外地人也不少。”黄强说,历史上的情况也颇为相似,许多外籍人员进入南京,在南京安家落户,如李渔建芥子园、袁枚筑随园、吴敬梓营秦淮水亭等,而北宋时期的名相王安石则是客籍入住南京最著名的一个,他修筑的半山园也是赫赫有名的私家住宅。



黄强表示,王安石与南京颇为有缘,数次来南京,三度在南京生活。景祐三年(1036)年他全家随作官的父亲王益定居江宁。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十月奔母丧回江宁,第二年服丧期满因病停留,在江宁讲学。晚年则在南京定居,购房置业。

少年时,王安石在老家临川城内读书,红花绿树,读书的环境优美。《闲居派遣兴》里的诗句形容了当时的情形,“惨惨秋阳绿树昏,荒城高处闭柴门。愁消日月忘身计,静对溪山忆酒樽。”16岁时王安石来南京生活,在江宁的家中闭门苦读5年,“桃花石城坞,饷田三月时。柴门常自闭,花发少人知。”靠刻苦学习,王安石阅读了大量典籍,为他日后高中进士,出仕拜相治国安邦奠定了基础。



16岁时,王安石的父亲出任江宁知府,全家人随父亲来南京定居。从历史文献记载,并没有说及购房,因为过去为官,经常调动,迁徙,一般租房住,租用官府房屋是不要付房租的,属于分配房;如果征用民间房屋,租房费可以由官府支付。而且王安石父亲尽管是江宁知府,在北宋时期官俸有限,要养活全家老小,再置地购房,仍然不容易,因此黄强推测王安石全家首次居住南京,应该是使用官府为官员配备的房屋。父亲王益虽然是江宁的父母官,但为官清廉,因此王益一生也没有治产业。

宋仁宗宝元二年(1039年),王安石19岁,父亲病逝于江宁任上,年仅49岁。王安石葬父于南京牛首山。自此居丧守制,挂孝三年。因为王益的官俸是王家主要经济来源,王益的死无疑对这个家庭是一个沉重打击。王家陷入经济困窘,无奈只好遣散仆人,节衣缩食。靠很少的积蓄艰难度日。



后来王安石离开南京到东京上任,江宁的老宅一直保留着,但是没有维修。黄强分析是因为房屋原本就非常简陋,没有维修的必要。到了熙宁七年(1074)五月三日,原任礼部侍郎、平章事、监修国史的王安石被贬为吏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江宁府。同月下旬,王安石与一家老小回到江宁府时,东城的老宅已经破败不堪,风雨飘摇,只好暂时居住在知府衙门内。



2 在京住宅由简舍到府邸



王安石到东京做官,官越做越大,最后拜相,主持朝政,推行变法。在王安石一生中,他几起几落,也曾二度被贬江宁(南京),与南京有不解之缘。



嘉祐七年(1062)八月,王安石母亲吴太夫人在京城去世,按照规定,官员父母去世官员要守孝三年。于是王安石辞去知制诰官职,扶灵柩回到江宁。在江宁读书,谢绝朝廷征用。宋英宗驾崩,太子赵顼继位,熙宁元年(1068)王安石被宋神宗赵顼起用,先任江宁知府。半年后被召入京,两年后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即副宰相),开始变法。



位高权重的王安石,此时居住条件也得到改观,非以前的小官吏可比。因为对王安石器重,宋神宗赐一处官邸给王安石。他的府邸坐落在东京城西,门房7间,有奴仆当差,前堂7间,为待客和日常聚会之所,后寝7间及穿廊两侧10间相对的耳房,为王安石一家居住。他的弟弟王安礼、王安国当时也在东京为官,也居住在王安石府邸。



3 南京购房安度晚年
黄强表示,在多年的仕途生涯中,王安石非常廉洁,经济状况并不富裕。一直到41岁出任知制诰,随着官位的升迁,俸禄也水涨船高,这时候,王安石不再为京城米贵难以养家而发愁,开始有余钱。王安石略有积蓄,主要因为他生活俭朴,即使官职升迁,俸禄增加,其生活仍然节俭。在宋神宗未赐官邸之前,家舍简陋,生活寒酸,连仆人也用的甚少。有了官邸之后,居住条件才得到改善。
王安石的俭朴在北宋是出了名的,神宗皇帝知道他家贫,在他退位后,多次派人送钱给他,当时王安石都转手送给了寺院,他自己不蓄家财。
熙宁九年(1076)十月王安石第二次罢相之后,回到江宁府居住。王安石开始在南京置地购房。
黄强表示,宋初就制定了“不立田制”和“不抑兼并”的政策,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目的是使贫富变迁可以靠个人努力来实现。王安石判江宁府时,买卖土地更是便利。经过实地考察、比较,王安石相中了江宁府城东门和钟山的正中间,一个名叫白塘的地方,他在此修盖了几间房屋,因为此地距城东门7里,距钟山也是7里,正好在入山的半途,故取名为“半山园”。
王安石非常重视生态环境,半山园是王安石实践他房屋讲究生态,以山为伴,附近有人文景观的实验之作。
半山园地属荒郊野外,无遮无挡,之所以选择这里,因为这里空旷,一望无际,视野开阔。空气特别新鲜,没有尘世的污染。在半山园以北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土骨堆,相传是东晋谢安的故宅遗址,一直被叫做谢公墩,这是王安石经常寻古访幽的地方。附近还有孙权墓,宝公塔,可以说人文荟萃。
房屋盖好以后,王安石又在房屋周围种植了一些树木,并且凿渠决水,把经常积水的洼地疏浚为池塘,作成了一个家园的模样。
黄强表示,对于自己盖房建园的劳作,以及选择此地的眼光,王安石很是得意。《续建康志》对半山园不设围墙,过于简陋,持批评态度。“其实半山园的营造,追求的是环境之美,以周围的人文景观,山林之幽,来衬托它的超然脱俗的意境。”破墙透绿,以树木作为无形的墙,比严实的砖石围墙更能体现与自然环境的浑然一体。
钟山定林寺,距离半山园7里地,凡是不到别处旅游的日子,王安石就到定林寺去。那里有专供他居处的一所房子,王安石经常在这所房子里读书著述,或者接待来访的客人。著名书法家米芾就是在这里与王安石相识,他为这所房子取名为昭文斋。
王安石平时出门,很是随意,没有排场,仅带一两个跟从、书童,有时骑马,有时骑驴。马是神宗皇帝赐的,驴子是自己买的。后来马死了,王安石就专骑小驴。游览寺院,进城,则乘一舟泛湖沟而行,不骑马,不坐肩舆。有时也会乘坐“江州车”,自己坐一厢,同游的朋友坐另一厢。如果没有朋友同游,就由书童、仆人乘坐。
“这里有个插曲,王安石居江宁时,苏轼曾来拜访。元丰七年四月苏轼路经南京,特意看望了王安石。他非常羡慕王安石的田园生活,欲在江宁买地盖房,效仿他的生活。”苏轼在《上荆公书》说:“某欲买田金陵,庶几得陪杖屦(侍奉左右),老于钟山。”他们还同游了钟山,作诗吟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