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媛媛
居住在大城市不容易﹐對現代人是這樣﹐對古人也是這樣。
可是﹐對古代那些著名的文人﹑官員也這樣﹖
“沒錯﹐也不容易。比如北宋名相王安石﹐他在南京定居的過程也不容易。”昨天﹐南京置業經濟史學者﹑《廣廈置業》雜誌執行主編黃強告訴記者﹐即使是像白居易這樣位居高位的官員﹐出道之時也買不起房﹐養不起車﹐經過了若干年的奮鬥﹐才擁有自己的房。“再來看看久居南京﹐曾經位居宰相高位的王安石﹐又是怎樣從無房到有房﹖”
1
黃強表示﹐王安石的仕途比較順達﹐但是他居住六朝古都南京卻不容易﹐為什麼呢﹖
“南京這座城市文化底蘊深厚﹐經濟發展迅猛﹐自然吸引了許多外鄉人選擇南京工作﹐在南京發展﹐安居樂業。其實﹐對於南京的嚮往﹐不僅現代﹐古代來南京工作﹑學習﹑生活的外地人也不少。”黃強說﹐歷史上的情況也頗為相似﹐許多外籍人員進入南京﹐在南京安家落戶﹐如李漁建芥子園﹑袁枚筑隨園﹑吳敬梓營秦淮水亭等﹐而北宋時期的名相王安石則是客籍入住南京最著名的一個﹐他修築的半山園也是赫赫有名的私家住宅。
黃強表示﹐王安石與南京頗為有緣﹐數次來南京﹐三度在南京生活。景祐三年(1036)年他全家隨作官的父親王益定居江寧。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十月奔母喪回江寧﹐第二年服喪期滿因病停留﹐在江寧講學。晚年則在南京定居﹐購房置業。
少年時﹐王安石在老家臨川城內讀書﹐紅花綠樹﹐讀書的環境優美。《閑居派遣興》裡的詩句形容了當時的情形﹐“慘慘秋陽綠樹昏﹐荒城高處閉柴門。愁消日月忘身計﹐靜對溪山憶酒樽。”16歲時王安石來南京生活﹐在江寧的家中閉門苦讀5年﹐“桃花石城塢﹐餉田三月時。柴門常自閉﹐花發少人知。”靠刻苦學習﹐王安石閱讀了大量典籍﹐為他日後高中進士﹐出仕拜相治國安邦奠定了基礎。
16歲時﹐王安石的父親出任江寧知府﹐全家人隨父親來南京定居。從歷史文獻記載﹐並沒有說及購房﹐因為過去為官﹐經常調動﹐遷徙﹐一般租房住﹐租用官府房屋是不要付房租的﹐屬於分配房﹔如果徵用民間房屋﹐租房費可以由官府支付。而且王安石父親儘管是江寧知府﹐在北宋時期官俸有限﹐要養活全家老小﹐再置地購房﹐仍然不容易﹐因此黃強推測王安石全家首次居住南京﹐應該是使用官府為官員配備的房屋。父親王益雖然是江寧的父母官﹐但為官清廉﹐因此王益一生也沒有治產業。
宋仁宗寶元二年(1039年)﹐王安石19歲﹐父親病逝于江寧任上﹐年僅49歲。王安石葬父于南京牛首山。自此居喪守制﹐掛孝三年。因為王益的官俸是王家主要經濟來源﹐王益的死無疑對這個家庭是一個沉重打擊。王家陷入經濟困窘﹐無奈祗好遣散仆人﹐節衣縮食。靠很少的積蓄艱難度日。
後來王安石離開南京到東京上任﹐江寧的老宅一直保留著﹐但是沒有維修。黃強分析是因為房屋原本就非常簡陋﹐沒有維修的必要。到了熙寧七年(1074)五月三日﹐原任禮部侍郎﹑平章事﹑監修國史的王安石被貶為吏部尚書﹑觀文殿大學士﹐知江寧府。同月下旬﹐王安石與一家老小回到江寧府時﹐東城的老宅已經破敗不堪﹐風雨飄搖﹐祗好暫時居住在知府衙門內。
2 在京住宅由簡舍到府邸
王安石到東京做官﹐官越做越大﹐最後拜相﹐主持朝政﹐推行變法。在王安石一生中﹐他幾起幾落﹐也曾二度被貶江寧(南京)﹐與南京有不解之緣。
嘉祐七年(1062)八月﹐王安石母親吳太夫人在京城去世﹐按照規定﹐官員父母去世官員要守孝三年。於是王安石辭去知制誥官職﹐扶靈柩回到江寧。在江寧讀書﹐謝絕朝廷徵用。宋英宗駕崩﹐太子趙頊繼位﹐熙寧元年(1068)王安石被宋神宗趙頊起用﹐先任江寧知府。半年後被召入京﹐兩年後被任命為參知政事(即副宰相)﹐開始變法。
位高權重的王安石﹐此時居住條件也得到改觀﹐非以前的小官吏可比。因為對王安石器重﹐宋神宗賜一處官邸給王安石。他的府邸坐落在東京城西﹐門房7間﹐有奴仆當差﹐前堂7間﹐為待客和日常聚會之所﹐後寢7間及穿廊兩側10間相對的耳房﹐為王安石一家居住。他的弟弟王安禮﹑王安國當時也在東京為官﹐也居住在王安石府邸。
3 南京購房安度晚年
黃強表示﹐在多年的仕途生涯中﹐王安石非常廉潔﹐經濟狀況並不富裕。一直到41歲出任知制誥﹐隨著官位的升遷﹐俸祿也水漲船高﹐這時候﹐王安石不再為京城米貴難以養家而發愁﹐開始有餘錢。王安石略有積蓄﹐主要因為他生活儉樸﹐即使官職升遷﹐俸祿增加﹐其生活仍然節儉。在宋神宗未賜官邸之前﹐家舍簡陋﹐生活寒酸﹐連仆人也用的甚少。有了官邸之後﹐居住條件才得到改善。
王安石的儉樸在北宋是出了名的﹐神宗皇帝知道他家貧﹐在他退位後﹐多次派人送錢給他﹐當時王安石都轉手送給了寺院﹐他自己不蓄家財。
熙寧九年(1076)十月王安石第二次罷相之後﹐回到江寧府居住。王安石開始在南京置地購房。
黃強表示﹐宋初就制定了“不立田制”和“不抑兼併”的政策﹐允許土地自由買賣﹐目的是使貧富變遷可以靠個人努力來實現。王安石判江寧府時﹐買賣土地更是便利。經過實地考察﹑比較﹐王安石相中了江寧府城東門和鍾山的正中間﹐一個名叫白塘的地方﹐他在此修蓋了幾間房屋﹐因為此地距城東門7裡﹐距鍾山也是7裡﹐正好在入山的半途﹐故取名為“半山園”。
王安石非常重視生態環境﹐半山園是王安石實踐他房屋講究生態﹐以山為伴﹐附近有人文景觀的實驗之作。
半山園地屬荒郊野外﹐無遮無擋﹐之所以選擇這裡﹐因為這裡空曠﹐一望無際﹐視野開闊。空氣特別新鮮﹐沒有塵世的污染。在半山園以北不遠的地方﹐有一個土骨堆﹐相傳是東晉謝安的故宅遺址﹐一直被叫做謝公墩﹐這是王安石經常尋古訪幽的地方。附近還有孫權墓﹐寶公塔﹐可以說人文薈萃。
房屋蓋好以後﹐王安石又在房屋周圍種植了一些樹木﹐並且鑿渠決水﹐把經常積水的窪地疏浚為池塘﹐作成了一個家園的模樣。
黃強表示﹐對於自己蓋房建園的勞作﹐以及選擇此地的眼光﹐王安石很是得意。《續建康志》對半山園不設圍牆﹐過於簡陋﹐持批評態度。“其實半山園的營造﹐追求的是環境之美﹐以周圍的人文景觀﹐山林之幽﹐來襯托它的超然脫俗的意境。”破牆透綠﹐以樹木作為無形的牆﹐比嚴實的磚石圍牆更能體現與自然環境的渾然一體。
鍾山定林寺﹐距離半山園7裡地﹐凡是不到別處旅遊的日子﹐王安石就到定林寺去。那裡有專供他居處的一所房子﹐王安石經常在這所房子裡讀書著述﹐或者接待來訪的客人。著名書法家米芾就是在這裡與王安石相識﹐他為這所房子取名為昭文齋。
王安石平時出門﹐很是隨意﹐沒有排場﹐僅帶一兩個跟從﹑書童﹐有時騎馬﹐有時騎驢。馬是神宗皇帝賜的﹐驢子是自己買的。後來馬死了﹐王安石就專騎小驢。遊覽寺院﹐進城﹐則乘一舟泛湖溝而行﹐不騎馬﹐不坐肩輿。有時也會乘坐“江州車”﹐自己坐一廂﹐同游的朋友坐另一廂。如果沒有朋友同游﹐就由書童﹑仆人乘坐。
“這裡有個插曲﹐王安石居江寧時﹐蘇軾曾來拜訪。元豐七年四月蘇軾路經南京﹐特意看望了王安石。他非常羨慕王安石的田園生活﹐欲在江寧買地蓋房﹐效仿他的生活。”蘇軾在《上荊公書》說﹕“某欲買田金陵﹐庶幾得陪杖屨(侍奉左右)﹐老于鍾山。”他們還同游了鍾山﹐作詩吟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