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喀什莎車縣歷史悠久、文化深厚、特色鮮明,並因是維吾爾十二木卡姆的故鄉而聞名于世。但讓人沒有想到的是,它的地名來歷和含義,也這般深遠復雜,令人難測……
有這麼一個笑話,說某一官員從喀什驅車前往莎車縣視察工作。從喀什到莎車約有200多公里路,途中該官員看駕駛員一路疲勞,有點打瞌睡的樣子,在汽車穿過漫長的黑孜戈壁、前面呈現出一片郁郁蔥蔥的綠洲後,便不緊不慢地對他提醒︰“前面……就是……莎車,不要……”
結果話還沒說完,只听一陣刺耳的緊急剎車聲,汽車四胎冒著黑煙,在路面留下一道黑亮的痕跡,汽車匆匆地停在了路邊,滿車人哭笑不得。
原來,這位已有所走神的司機“吾斯達(維吾爾語,意為師傅)”,錯把“莎車”听成了首長的命令“剎車”。
“莎”與“剎”同音,但意義不同,“莎”一般用作地名或人名。新疆的人口第一大縣、維吾爾十二木卡姆的故鄉——莎車,就是典型的地名一例。
據說,早在戰國時期,“莎車”一詞就已在我國的記載中出現了。《逸周書•王會解》里有這麼一段文字︰“正北、空同、大夏、莎車、姑師……請令以橐馳、白玉、野馬……良弓為獻”。這充分說明,“莎車”這一地名不僅在戰國時期尚已使用,而且和中原人有著密切的經濟貿易往來。
然而千百年來,關于莎車這一地名的由來及含義,卻始終說法不一,各有見地。第一種說法是︰三國、北魏時,莎車稱為“渠莎”,屬疏勒。隋、唐、北宋時屬于闐,南宋屬西遼。
第二種說法是︰元代莎車為察合台後王封地,稱作“押爾牽”、“雅爾堪”、“也里虔”、“鴉兒看”等。明朝時,莎車屬東察合台汗國,明史稱作“牙兒干”。
在現代維吾爾語中,莎車則讀“延坎”或“延爾坎”。這些叫法,大都是音譯而成,其大致意思基本相同,即︰“土地廣袤無垠”。
第三種說法是︰莎車應叫“葉爾羌”,並有四個版本。版本一︰早在西周時,莎車已是西域城邦之國。東漢時,莎車王康曾被封為“漢莎車建功懷德王”、“西域大都尉”,代表東漢管轄天山南北。
元代時,莎車與翰端(和田)、合什哈爾(喀什噶爾)並稱南疆三大城。後因此地有著名的葉爾坎驛站而將地名更為“葉爾羌”。
版本二︰莎車境內的密爾岱山,自商周以來就以盛產青玉(葉爾羌玉)而著稱。人們認為,葉爾羌玉如同新疆和田玉、河南南陽玉、遼寧岫岩玉一樣,玉石均以產地命名,過去的莎車就叫葉爾羌。
按此說法,《莎車縣志》內有明確記載︰“宋太祖開元三年(971年),今縣境一帶在西方文獻中稱為鴨兒看,後譯為葉爾羌”;“明正德九年(1514年),莎車古城為薩亦德建立的葉爾羌汗國國都。”葉爾羌曾一度成為新疆乃至中亞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葉爾羌因此而名震一方。
版本三︰“葉爾羌”系古突厥語,它最早出現在11世紀語言學家穆罕默德•喀什噶里的經典巨著《突厥語大詞典》中,意為︰“崖城”。
版本四︰“葉爾羌”系回語,《西域同文志》釋為︰“回語,葉爾,謂地;羌,寬廣之意。地寬廣,故名。”
莎車歷史悠久、文化深厚、特色鮮明,並因是維吾爾十二木卡姆的故鄉而聞名于世。但讓人沒有想到的是,單就它的地名來歷和含義,也這般深遠復雜,令人難測。
不管莎車過去叫“葉爾羌”還是“鴨兒看”,從清代光緒九年(1883年)這里便置直隸州,莎車就一直延用了這一地名至今,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後來莎車的行政區劃及隸屬關系,雖然又幾經變化,但它再未更改過地名。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莎車直隸州升為莎車府;民國元年(1912年),莎車本府改為莎車縣。
1929年莎車縣分成莎車和葉爾羌兩縣,1943年復並,同年增設莎車(第十)督察專區;1949年後為莎車專區駐地;1956年撤莎車專區,歸喀什地區;1978年後屬喀什地區至今。
至于“莎車”一詞真正的語源和含義,看來只有等待專家、學者等有識之士的進一步考證,方能為我們指點迷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