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4
【原文】
先生锻炼人处,一言之下,感人最深。
一日,王汝止出游归。先生问曰:“游何见?”对曰:“见满街人都是圣人。”先生曰:“你看满街人是圣人,满街人到看你是圣人在。”
又一日,董萝石①出游而归。见先生曰:“今日见一异事。”先生曰:“何异?”对曰:“见满街人都是圣人。”先生曰:“此亦常事耳,何足为异。”
盖汝止圭角②未融,萝石恍见有悟,故问同答异,皆反其言而进之。
洪③与黄正之④、张叔谦⑤、汝中⑥,丙戌⑦会试归,为先生道途中讲学,有信有不信。先生曰:“你们拿一个圣人去与人讲学,人见圣人来,都怕走了,如何讲得行?须做得个愚夫愚妇,方可与人讲学。”
洪又言今日要见人品高下最易。先生曰:“何以见之?”对曰:“先生譬如泰山在前,有不知仰者,须是无目人。”先生曰:“泰山不如平地大,平地有何可见?”先生一言翦裁,剖破终年为外好高之病,在座者莫不悚惧。
①董萝石:即董沄(1457—1533),字复宗,号萝石,晚年号从吾道人。浙江海盐人,王阳明学生。嘉靖三年(1524),董沄六十七岁时,游会稽,闻阳明先生讲学,以师礼事之。
②圭角:锋芒的意思。
③洪:指钱德洪。
④黄正之:见106节注解一。
⑤张叔谦:名元冲,字叔谦,号浮峰。山阳(今浙江绍兴)人,授官右副都御史。
⑥汝中:即王畿,见230节注解一。
⑦丙戌:指嘉靖五年(1526)。
【译文】
先生指点人的时候,往往一句话就能感人至深。
一天,王汝止出游归来,阳明先生问道:“出游都看到了什么?”王汝止回答道:“看到满大街的人都是圣人。”阳明先生说:“你看到满大街的人都是圣人,(那么)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
又一天,董萝石出游而归。见阳明先生说:“今天见到一件怪事。”阳明先生问:“什么怪事?”回答说:“看见满街的人都是圣人。”阳明先生说:“这也是平常的事情,又有什么奇怪的。”
大致上是因为王汝止做人的棱角还没有消融,董萝石却是恍然有悟,所以问的问题相同,而阳明先生的回答却各异。都是因人而言以加以提携。
钱德洪与黄正之、张叔谦、王汝中于丙戌年参加会试归来,向阳明先生描述在途中讲学的情形,说听讲的人有的信,有的不信。阳明先生说:“你们搬出一个圣人来向人们讲学,人看到圣人来,都害怕得走了,怎么能讲得进去,先把自己的姿态放低为愚夫愚妇,才能给别人讲学。”
钱德洪又说今日要分辨出人品的高下最容易,阳明先生说:“何以见得?”德洪回答说:“先生您就如泰山在前,(令人高山仰止),要是有人不知道敬仰先生您,就是有眼无珠的人。”
阳明先生说:“泰山没有平地大,平地上又有什么可观的?”阳明先生一句话点评,刺破了钱德洪终年的鹜外好高的毛病,在座的也无不警醒戒惧。
【解析】
这段记录了几则阳明先生因人施教的例子,这种教学艺术自孔子以来,一直都是儒家所秉承并提倡的。另外他也开导他的弟子们向别人讲学,也必须看人下菜,认清讲学的对象,再有的放矢,这层意思我们在066节的解析中也提及过,可以对照来看。
钱德洪的例子也颇有意思,他本来是以给阳明先生戴高帽的形式来谈论如何辨别人,谁知道王圣人不但不领情,还很不配合地给了钱德洪一个钉子碰,德洪将阳明比喻为泰山,阳明则反问他,说泰山还没有平地大,(你为什么不说我是平地呢?瞧不起人还是怎么的?)就算你改口说我是平地,那么平地又有什么可以看的呢?总之,无论你说我是泰山或者说我是平地,都能找到你的茬,你错就错在没有必要把心思放到这么无聊的话题上。
阳明之所以如此夹枪夹棒反问钱德洪,就在于钱德洪这个人有好高骛远之毛病,喜欢聊一些无关身心之学的清谈类话题,比如这次谈到的如何区分人品的高下,完全是一些不痛不痒的茶余饭后的谈资,人家人品好不好关你屁事,你先把自己人品砥砺好才算是正业吧!《菜根谭》中有这样一句:“我果为烘炉大冶,何患顽铜钝铁之不能陶熔?我果为巨海长江,何患横流毒物之不能容纳?”阳明先生一直强调自己的学问是“为己之学”,原因就在这里,先将自己的内功练扎实了,才是为学的当务之急。该急着做的事情不急着做,不急着做的事情去瞎操心,本身就是私欲作祟。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