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旅游 > 途中趣谈 > 余光中华工“吟诗”谈人生 数千学子排队两公里

余光中华工“吟诗”谈人生 数千学子排队两公里

来源:网络转载 2015-03-30 16:18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夏世焱/摄

■因为会场有限,上千名学生聚集在会场外希望一睹余光中的风采。新快报记者 夏世焱/摄

为照顾无法进场学生,83岁的他来到场外,与千名学子齐诵《乡愁》

■新快报记者 陈红艳 通讯员 刘慧婵 周玉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昨日上午,华南理工大学励吾科技大楼前传来洪亮的诗歌声,原来这是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带领上千学子一起“吟诗”。

昨日,第三届世界旅游文学国际研讨会在华南理工大学举行,余光中等作家出席。为照顾无法进场学子,83岁的余光中走出会议厅,在广场上与学子激情互动。

学生清晨6点多就来排队

昨日上午8点半,离演讲开始还有1个半钟,华工励吾科技大楼前的数千名学生的队伍已排到近两公里长,不断有工作人员来告知,举办演讲的会议厅已经人山人海了,但在瑟瑟寒风中,学子们谁都不肯离去。不少工作人员感叹,很少在华工看到如此劲爆地等待一场演讲的场面。

寒风冻彻骨,学子为何这般坚持?华工机械制造专业学生小杨兴奋地说:“这次是余光中啊,大师级人物,不能错过。我跟舍友早上6点多就起来了,到了这里发现队伍已经老长了,真后悔自己起晚了!”华工新闻学院学生小刘则说,华工很少邀请人文社科类的大师来演讲,这次一来就是大家从小就熟悉其作品《乡愁》的余光中,到场学生必然“井喷”。

于是,在会议室内的过道都坐满学生后,还有上千名学子候在门外,迟迟不肯离去。演讲中途,头戴鸭舌帽的余光中在工作人员搀扶下,冒着寒风走出会议室,来到二楼阳台向广场上学子挥手,众学子又是鼓掌又是欢呼。随后,余光中还与学子一起,深情朗诵自己的诗歌《乡愁》、《民歌》,更是让广场上学子激动不已,大叹“此行值了”。

“唐僧是中国最早的留学生”

“《西游记》是中国最早的留学生文学,唐僧就是最早的留学生。唐僧是一分为二的,他坚强的意志分裂为孙悟空,感性的肉身则分裂为猪八戒。”会上,余光中从西方的《奥德赛》、《堂吉诃德》、《马可波罗游记》,到东方的《大唐西域记》、《西游记》、《徐霞客游记》,余光中细数旅行文学的源远流长,中西典故信手拈来,风趣幽默的表述让现场的听众不时发出阵阵笑声。

鼓励学子多旅行宽广心胸

余光中大谈“旅行的动机”。从古代的上京赶考,到今日的留学,包括当代余秋雨先生的“旅者文学”,他认为这一动机在于“学”,并鼓励广大青年学子多去户外看看,成为旅行者,而不是观光客。

“旅行会改变人的气质,让人的目光变得更加长远。在旅途中,你会看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习惯,你才能了解到,并不是每个人都按照你的方式在生活。这样,人的心胸才会变得更宽广。”余光中说,如果出外旅游未用心吸收外来的东西,则等于没有改变。

余光中还以各国钞票为例,趣解其中的文化内涵,包括苏格兰纸币上的老鼠与玫瑰、荷兰纸币上的名画家、希腊纸币上的海神……余光中表示,钞票上大有文化,“铜臭”无法掩盖文化的芬芳。

对话余光中

“现代人不爱诗歌,一半怪诗人”

记者:《乡愁》在大陆一直很受欢迎,您写的是自己的经历么?

余光中:我写的事情都是我的经历,从小到大到结婚到母亲去世。但到了第四段就是从“小我”扩张到“大我”了,祖国这个“大我”其实也是母亲。

记者:内地读者阅读诗歌越来越少,您怎么看?

余光中:现代人不爱诗歌,一半要怪读者不好好读,一半怪诗人,不好好写。诗人写来写去读者不喜欢,诗人自己也有责任。自新诗以来,不少诗人没有掌握中文的美学,写的诗像三流的散文。很多诗都只是独白式的,不能与人对话,这个作品就有所欠缺。所以诗不见得要大众化,但大众要诗化。大众诗化,就是诗人的诗得大众愿意看。像汪国真的诗。

记者:现在网络文学、快餐文学盛行,我们如何保持一颗宁静致远的心?

余光中:我也总在问自己,我这么老了,还忙得不得了,很不值得嘛。但我还是会觉得自己时间不够用,希望时间多一点。生活在这个物质文明极度发达的社会,我们不妨把脚步放慢,把约会减少一点,一个人独自思考,我为什么这么忙?

记者:您对当代大学生有何建议?

余光中:在大学学习是人生最宝贵的时间,应该尽力把书读好,改造社会是毕业以后的事。所以大学生不要太分心于未来的理想,也不要太分心于大学里的社团。

(新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