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旅游 > 途中趣谈 > 趣谈挥春(对联 )

趣谈挥春(对联 )

来源:网络转载 2015-05-20 10:39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趣谈挥春(对联 

(石龙作协、王屋洲村文化共建活动专题讲座的讲话稿)

2013年7月19日

 

王恩照

 

各位领导、各位朋友:

你们好!

今天,我当上石龙作协、王屋洲村文化共建活动之趣谈挥春(对联)讲座的主讲人,首先得感谢石龙作协理事会、王屋洲村委会。当主讲人,我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因为胸中的墨水少,又因为高朋满座且多为有识之士令我怯场,我的讲话肯定多有错漏之处,有待各位予以指教。

挥春,即春联,是对联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联又称楹联,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汉语艺术形式,它语言精练,含义深刻,意境优美,韵味隽永。它既有实用价值,能给人们生活增添色彩,又能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

春联起源于汉代的桃符。桃符就是在门前挂桃木板两块,上面分别写上“神萘”“郁垒”,据说那是能够制服恶鬼的神人。

到了五代十国,后蜀的国主孟昶于公元964年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是“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就是我国最早的一副对联。宋代,民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了,因为不少骈文和律诗的颌联、颈联都成为对联的上品。王安石诗《元日》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对春联盛况的的真实写照。

明代朱元璋大力提倡春联,他在金陵(南京)定都之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百姓除夕前都必须写一副对联贴于门上,他微服出巡,挨门挨户欣赏取乐。深受朱元璋赏识的解缙还是对联的第一高手呢。

清乾隆、嘉庆、道光三朝,春联如同唐朝的律诗一样兴盛,名联佳对层出不穷。

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广大农村每年春节家家户户都喜贴春联。

我自小喜好春联,每逢春节也挨门挨户欣赏取乐。记忆中的好句妙联数之不尽,诸如“椿萱并茂,兰桂腾芳”、“闻鸡起舞、跃马争春”“玉堂富贵,金屋荣华”、“梅开五福,竹报三多”、“国强家富,人寿年丰”、“岁寒松柏茂,春暖杏花红”、“爆竹一声除旧岁,桃符万户更新年”、“岁岁红梅竞秀,年年桃李芬芳”、“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和气满门添百福,平安二字值千金”、“春日融和花似锦,东风浩荡马如龙”……不一而足。

《红岩》中的革命志士在狱中也用春联作为对敌斗争的武器:“洞中才数月,世上已千年”、“看洞中依然旧景,望窗外已是新春”、“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雄鬼死不还家”。春联的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林则徐任两广总督期间在衙门张贴的对联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向人民展示高尚的风格和励精图治的决心。

传说书圣王羲之春节前贴的门联屡被偷走,后来贴上:“福无双至,祸不单行”一联,联语预后凶险,当然是无人光顾了。在除夕的最后一刻,王羲之叫第六子王献之(著名书法家)给上下联分别续了三个字。于是,妙语连珠的对联羡煞了所有的乡人:“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这流传以久的故事使人品味春联的趣味性。(其实,这完全是杜撰的:王羲之晋代人,当时是没有春联的,他身后603年,孟昶才发明春联。)

因为国人治学严谨,所以一向以来对于对联的书写和张贴都有近乎苛刻的要求。张贴春联,首先要正确区分上、下联。汉字有四声,第一、二声阴平和阳平,叫平声;第三、四声是上声和去声,叫仄声。若联语最末一字是仄声,那是上联;最末一字是平声,就是下联。张贴时,面对大门,上联贴在右边、下联贴在左边。只有这样贴春联,才能达到音韵和谐,悦耳动听的目的。

但是也有例外,毛泽东主席就曾经截下王勃的《滕王阁序》中的两句为联语,那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上联末一字是平声,下联末一字是仄声)然而,他俩均是大文学家,联语是千古名句。这对联就就另当别论了。

贴门联时还需贴横额(横批)。横额的内容很丰富,如“春满人间”、“普天同庆”、“五福临门”、“吉星高照”、“万象更新”、“前程似锦”等等。言简意赅的横额会给春联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试用一个小故事予以证明:

某天傍晚,一位员外宴请秀才女婿。他待字闺中的二小姐对姐夫的才貌双全早有所闻,于是躲在屏风后偷窥。谁料不看犹自可,一看便芳心荡漾,流连忘返。姐夫眉清目秀,齿白唇红,如潘安再世、宋玉重生。秀才如厕途中与她在屏风后险些撞个满怀,闪避时她扶住姐夫的肩膀才不致跌倒。秀才仔细观赏零距离接触的小姨子,但见她眼含秋水,眉画远山,煞是比花花解语,比玉玉生香。秀才的感觉颇似王实甫笔下的《西厢记》中与崔莺莺邂逅相遇时的张君瑞:相国小姐令他惊为天人!(这是“惊艳”一词的出处)当是时,秀才不胜酒力,且心猿难锁,意马难收,把小姨子的罗裙扯了一下。二小姐羞得脸泛桃红,气得柳眉倒竖,由侍女秋菊扶回房中。时当午夜了,二小姐余怒未消,取过文房四宝奋笔直书打油诗一首:“无意扶君子,有心扯桃裙,直是登徒汉,辱没读书人。”横批是:“可恶可恶”。令秋菊贴于客房外墙之上。未几,秀才小解时发现了诗篇,便在纸张的另一端作答:“昨夜三更醉,无心扯错裙。本是同姐妹,误认枕边人。”横批是:“唔车唔车”(意即谢谢谢谢)。凌晨,老员外一看那两首诗便知端倪。女婿调戏二女儿,他怒不可遏,喝饱墨汁的笔在墙上疾书:“酒醉三分醒,偷香本是真”,直是要把女婿骂个狗血淋头。可是继而一想,责难女婿一定会开罪方圆数十里的首富、自己的亲家老爷。他打住了。那两句诗已写在墙头,撕不去抹不掉,如何是好?往事记忆犹新:他多年来都把一块“亩产千斤”的稻田租与张三耕种,每年冬至的上午,张三都送一笼鸡来。可是,去年冬至过了晌午尚无张三的踪影,他决意收回稻田另写契约租与他人:“此田不与张三种”。恰在此时,手挽一笼鸡的张三来了,说今天由于趁圩来迟,还说今年用芝麻喂养的鸡又肥又嫩,请员外笑纳。员外的急才可比七步成章的曹子建,在张三的目光落在契约上的同时,他已书写契约的另一半:“不与张三却与谁!”接着笑嘻嘻地把新契约递与张三。此际,沉吟片刻,员外的敏捷才思又来了,把打油诗的末两句续于墙上:“便宜唔出外,都是一家人”,横批是:“唔论唔论”。就这样,一场可能出现的危机被他轻而易举的化解了。。

由上述故事引申的结论是,横额在对联中的作用不可小觑,画龙点睛的就是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