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旅游 > 途中趣谈 > 读诗悟趣摭谈

读诗悟趣摭谈

来源:网络转载 2015-11-23 21:47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正文 字体大小: 中

读诗悟趣摭谈 (2007-05-19 16:55:26)

标签: 谈古诗中的机趣

 

读诗悟趣摭谈

    欣赏古诗,不外乎是从主题、题材、结构、语言、手法等方面入手,但在古代诗歌的海洋中,有相当数量的诗歌,其表现出来的那种特有的诗趣,却往往没有引起阅读者足够的重视。探析诗趣也应是赏诗的题中之义。诗趣,顾名思义,指诗歌中表现出来的艺术情趣和意味。称其为诗趣,是因为这种“趣味”是通过诗歌这种艺术形式来表达的,故又有别于其它艺术形式表现的趣味。严格地说,诗趣至少可以分为机趣和理趣两大类:诗人将巧妙的构思运用于作品之中,使其闪出智慧的火花,让读者从巧妙中领略到的诗趣,叫做机趣;诗人用形象的语言,表现抽象的道理,或者是当时诗人并无此意,而是后来由读者体会出来,并从中领略到的那种趣味,叫做理趣。本文仅摭取人们较熟悉的诗句,按趣类来谈一谈古诗中隐含的机趣。

    色彩生巧趣。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其趣在于,诗中描写的如不是黄蝶,而是其它颜色的蝴蝶,飞入菜花依然有处可寻;如是黄蝶,飞入的不是菜花,而是其它颜色的花,也有处可寻。诗人恰恰利用黄蝶和菜花颜色一样这一特点,作了巧妙的构思,把儿童追蝶时天真的姿态和懊恼的神情描绘得惟妙惟肖,读这样的诗有趣。

    遗憾中生趣。“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赵师秀《有约》)这首诗本来是表现诗人在寂寞中等待朋友来下棋的焦急心情,似乎无趣可寻。但由于写得深蕴含蓄,尤其是捕捉到“闲敲”棋子而震落灯花这一细微现象,并对其作了极其传神的精细描绘,把久盼朋友未到这一件憾事,通过妙笔生了花,反而表达了一种遗憾之趣。试想,当诗人把此时此景凝炼成这一诗句时,得意之情一定替代了先前的烦躁;试问,我们在欣赏此诗作时,感受到的会仅仅是诗人的寂寞和焦急吗?

    静谧之趣。“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古人写月夜幽静的句子实在太多了,少有能出其右者的原因,是这首诗写出了一种静趣。桂花飘落坠地,本是一种无声的动景,但在寂无人声的春山月夜里,好像使人感受到它是有声的,这是用无声来衬托出有声;而后两句以月惊山鸟飞,涧中传鸟鸣,则是以声显静,更显示出春涧的寂寥幽静之美。能让花落这一无声之物赋上有声,是“静”得有趣;静中偶有鸟鸣,衬托的仍然是“静”。如与“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句相比较,同是写“静”之语,王藉的诗句,以议论入诗,表现的是一种理趣,而王维的诗句表现的则是一种机趣。

    慰藉中含友趣。“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说这两句诗慰藉中含友趣,要先比较一下另一诗人王维的送别诗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渭城曲》)王维的这两句劝慰语,把老朋友即将分别时绵绵的依依之情,生动地表现出来,读来虽不至于使人消沉,但至少含有些许的惆怅。而高适的这两句劝慰语,却别开生面,勉励老朋友不要忧虑前路迷茫孤寂,“天涯何处无芳草”,天下到处有朋友,即使别了旧友,客路尚有新知。王维和高适的送别造句,同是情真意挚之语,艺术感染力也无须分出高下,但高适的诗句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真挚中的友趣,则是王维诗句中所没有的。

    幽默情趣。“早树知春久不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飞。”(韩愈《晚春》)让写景的句子生发出幽默的情趣也着实不易,而韩愈却能做到。此诗的后两句颇富奇趣,对它的理解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解释历来不一。有认为是劝人爱惜光阴免得皓首无成;有认为是故意嘲笑杨花榆荚没有艳丽芬芳正如人没有才华一样;也有认为此两句只是写晚春实景;还有人把作者韩愈在当时诗坛独树一帜与此诗联系起来,认为诗人是鼓励“无才思”者敢于创造……周啸天在《唐诗鉴赏辞典》中说:“诗人并非存心托讽,而是观杨花飞舞而忽有所触,随寄一点幽默情趣。”比较起来,这后一种说法颇有道理。简单的两句诗,引发出这么多的解说,本身就够“趣”的了,更何况诗人的幽默意趣是有意为之的呢!诗句真够幽默:你杨花榆荚无丽无芳,也要在这晚春季节里凑热闹来了……是否语含褒贬,有无讽喻,越费尽猜疑越富幽默!

    思乡之趣。“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杂吟(其一)》)按常理,思乡之情中必含有万般愁绪,有愁情而不露愁,非高手不能为,如再能使读者从中感受到思乡之趣,更是高手中的高手。故乡的一切无不牵动着在外游子的心,面对刚从家乡来的故人,千言万语也探询不完,而诗人相问的只是家宅窗前的一株梅花是否开放,非但问得意味深长,也问得极富情趣,使读者每一遍读起这样的句子,都会有会心一笑的感触,此笑中难道没有“趣”吗!

    寻觅之趣。“……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这里只选取词中的两佳句,是因为这两句诗可以离开全篇,单独自成新意并已被人们广为运用。说诗句中含有寻觅之趣,是因为,我们只要对诗句作表层的理解,就会感到诗句中产生的意象对很多人并不“陌生”。由于在我们的生活中,几乎人人都曾经遇到过这种情形和经历,所以,每读到这样诗句的时候,给人的那种联想、想像,大多是美好的记忆或憧憬。“趣”从记忆中生,“趣”在憧憬中发,是一种必然的人之常情。如果再对诗句作意蕴层的理解,这种“寻觅”将包含更深刻的意义,“趣”的意味会更加广泛而丰富。

    送春之趣。“三月正当三十日,风光别我苦吟身。共君今夜不须睡,未到晓钟犹是春。”(贾岛《三月晦日送春》)在众多的送春诗中,以“留春”来写送春的,不止贾岛的这一首,典型的还有宋代王令的一首《送春》诗:“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把这两首诗作比较,有人认为,贾岛的诗有点矫揉造作的味道,没有王令的诗写得精神飞扬。若论立意,确也不失公允。我则认为贾诗与王诗相比较,虽然风格上贾诗难与王诗争衡,但贾诗中的留春之“趣”则是王诗中所没有的。贾诗把春天拟人化了,为了能留住春天,诗人竟欲长坐不睡,与即将消逝的春光共守残夜,认为只要晓钟未鸣,还算是春天的日子。这样的留春之情真是痴得可爱,痴得有趣。能在艺术构思上做出如此良苦用心的,倒是很符合“苦吟派”诗人一贯风格的。

    醉行得趣。“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李清照《如梦令》)以酒醉入诗,又能把醉趣写得如此纯洁动人,很少有。作者选取夏日一次郊游,又只写了郊游的尾声——沉醉归途迷路这一趣事,足见选材精当。当夜色中的归舟误入藕花深处时,船上的人一定非常好笑,怎么划出去呢?有的说向东,有的说向西……正在这“争渡”之时,栖息在河滩上的鸥鹭被惊飞了起来,惊鸟飞后,定是瞬间的沉静,趣事中又生出趣景。试想,这一天的郊游中,能使作者记起的事情或许很多,但最能使作者感到欢快有趣的,莫过于醉行途中这一幕幕情景了。

    夸武之趣。“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卢纶《塞下曲(其二)》)据资料显示,这首诗的后两句是用了《史记·李广列传》中的一个典故:“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诗人用此典故,把这位将军比作李广,用夸张的手法,写将军的勇武过人,故称之谓夸武之趣。箭镞能没入石中,这要多么大的力量,真的能有如此奇功吗?我想每一个读此诗句的人,内心的发问是禁不住的(固然是一种无须回答的问),这也正是诗句的“趣”点所在。同时,综观全诗,情景设置也很有趣:“草惊风”而使将军“夜引弓”,古代有“风从虎”的说法,风后必有虎现;把石头误作真虎射,方现出如此奇力;如不是在夜色深林之中,这样的神射也不会发生,等等。情景设置中处处显巧示趣,当然,这些“趣”则是诗中的他趣而已。

   在古代诗歌中,还有很多有趣的咏物诗句也值得玩味。如陆游诗《燕》中的句子:“······只愁去远归来急,不怕飞低打着人”。诗人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了燕子捕虫哺雏,舐犊情深的可爱形象。燕子掠空低飞,唯恐晚归而误了哺雏,写得多么亲切。“只愁”、“不怕”两词语用得既巧妙又贴切,反复吟咏,趣味无穷。再如宋代卢梅坡《雪梅(其二)》中的句子:“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两句诗抓住“雪白”、“梅香”的典型特征,对雪与梅进行评判:梅花虽白,终究逊雪三分;雪白胜梅,却没有梅的清香。结论是梅、雪均佳,各有千秋。此诗句除了内含事物总是各有所长这一理趣之外,寥寥数语能对梅、雪作出如此恰当评价,此中巧趣不能不令人赞叹。又如苏轼的《海棠》诗:“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诗的后两句写得十分逗趣,唯恐美丽的花儿在夜深中寂寞沉睡,故而烧起高烛相伴随(高烛有指月亮,此说未取)。不仅诗中表现出来的那种闲趣令人忍俊不禁,单“烧高烛”这一突发“趣”想也真够绝!

    总之,我们应把探析古诗中的诗趣,作为欣赏古诗的重要手段之一,对有些诗篇来说,这种手段甚至是不可或缺的。

分享:

喜欢

0

赠金笔

阅读┊ ┊ ┊┊ ┊打印┊

加载中,请稍候......

前一篇:搁置"素质"与"应试"的争论

后一篇:敬畏生命

评论 重要提示:警惕虚假中奖信息

  • 评论加载中,请稍候...
  • 发评论

    登录名: 密码: 找回密码 注册

    昵   称:

       

    验证码: 请点击后输入验证码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 前一篇搁置"素质"与"应试"的争论

    后一篇 >敬畏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