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旅游 > 途中趣谈 > 浙江慈溪伏龙山风景区

浙江慈溪伏龙山风景区

来源:网络转载 2015-11-30 13:49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伏龙山石刻位于伏龙山东侧、千丈岩北侧的山腰,从东往西长约50米,是一座由历代文人以山水、宗教题材为内容的摩崖石刻露天展览馆。它和悬崖绝壁、触手可及的云霄,四周的天籁以及不远处风雷般轰鸣的沧海怒涛,构成一种苍茫而深邃的境界。
  沿着一条仅可容身的羊肠小径,逐渐攀缘,扑入眼帘的是第一方石刻“渐入”二字:告诫行人,不可好大喜功,前面路途更加危险,只能老老实实,渐渐进入。
  前面一边是千仞绝壁,一边是万丈深渊,事如所虑,凌空蹈虚,确实望而生畏。正在此时,“莫退”两个斗大的隶书高悬在一块巨岩上,遒劲刚健,泰然自若,仿佛在嘲笑观摩者的怯懦。
  “涌”二字出现在前面,从字面上看,其意与潮水、初日、山峦有关,既可理解为光照涌现的自然现象,又可引申为佛经中的一种境界。
  稍往前有“玉莲岩”3字,凿在状如莲台的两块毗连的巨石上。这方石刻与信奉净土宗的伏龙寺有关。净土宗是佛教的一个教派,也称“莲宗”。当然,如果你有想像力,也可与“千年水底蛇,口吞白莲花”的民间传说相联系。
  “无量寿佛”终于点出整个摩崖石刻的宗教主题,在朝东的岩面上,4个斗大的楷书,俯瞰万象,神骨天质,尽脱人间烟火。
  “波涛”2字在山东偏北的一块岩石上,离潮水很近,大七八尺,相传出自苏东坡的手笔。还有一方石刻,因为壁陡难攀,枝藤覆盖,已经无法辨认。这样也好,它为伏龙山增加了一份神秘的回味。

  20、刺史桥
  在伏龙山上的云海林涛之中,有一座半月形的石拱桥,面临大海,横跨悬崖。站在其上,确有云升雾腾飘飘欲仙之感,这就是伏龙山诸景中颇负盛名的仙人桥。
  仙人桥又名刺史桥,坐落于伏龙寺莲花池北,千丈岩西侧。桥身由乱石构筑,犬牙交错,参差不齐,但凹凸相咬,榫卯契合,可谓坚固如磐。上有青藤蕨类覆盖或者缠绕,一泓潺潺流水,从桥洞下盘旋着,穿着岩缝涧草,化作飞瀑急湍,一泻于缥缈之间,显得古朴而有幽趣。
  据古籍记载,此桥由王安石亲自建造,他号为荆公,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化巨匠。庆历七年(1047年)任鄞县知县,其间多次慕名攀登伏龙山,并与伏龙寺的方丈结为知交。为了贯通山径,筑了这座石拱桥。相传,他每每素衣简从,着扁舟一叶,从千丈岩上岸,沿着悬崖小径攀缘而上,径自抵达山门与方丈对弈或者品茗赋诗。临行,方丈依依相送到前峰的石屋,直到孤帆远影消失于水天一色之中,才打道而返。山高水长,云远路遥,此桥竟见证了一段超然于尘内世外之分的情谊。
  桥畔,原立石碑一方,据说为王安石亲书,但铭文早已被磨平改写。据玉为砖,实在可惜。


  21、龙山所城
  龙山所城在龙山镇境内,四周风光钟灵毓秀,地形得天独厚。东面是石塘山;南面为达蓬山和凤浦湖;西面的伏龙山以龙盘虎踞之势环绕拱卫;北面,东海的惊涛骇浪又为它增添了一道天然屏障。
  它是明代为防御倭寇侵扰而构筑的海防工事之一,是抗倭名将戚继光报国杀敌、屡建奇功的地方,也是目前浙江省所保存的较为完整的所城遗址。
  这是一座土筑泥垒呈正方形的古城。城不大,从城中心到四方城墙距离均为240丈,城外有护城河团团围护。随着岁月的流逝,城内原有一些建筑早已面目全非,但遗留的老宅,高大的风火墙,青灰色的屋脊,巷陌里布满苔藓的青砖以及撒布其间的小河、池塘和方井,依然保持着古老而独特的风韵。
  据有关记载,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信国公汤和选址所城。永乐十六年(1418年),指挥谷祥增建东、西、南三门。再将城墙增高至2丈5尺,宽2丈,环置敌楼警铺,密布雉堞,横架吊桥。当时城里驻扎着1000多官兵。龙山所城因为与戚继光的名字连在一起而彪炳千古。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秋,倭寇猖獗进犯东南沿海,年仅19岁的戚继光以浙江宁绍台三府参将的身份率军进驻城内,多次在附近的雁门岭一带与倭寇浴血奋战,最后全歼来敌,大振国威。



| 4楼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