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旅游 > 途中趣谈 > 在迁徙途中说学逗唱

在迁徙途中说学逗唱

来源:网络转载 2016-03-27 19:02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在迁徙途中说学逗唱

  新报389期

  4月7日晚上,山人斋的几个成员早早地来到文昌阁的一家茶馆里,每周六晚上9点,他们总会在这里说一晚上相声,20块钱一个人,现在门票还得预订,晚了就没坐儿了。这晚有些不同的是,在达德书院里,已经有另外一台相声表演在火热上演,几个尚未毕业的年轻后生像是和山人斋唱起了对台戏。在贵阳,曲艺界的这般热闹景象,恐怕只有在50年前才出现过,而相声在贵州的历史,那要从30年代开始说起。



    段老板和欧班主的“蜜月”时光

  说起这相声在贵州的发展,或许最该感谢的是一个叫段元昌的戏院老板。

  20世纪30年代,日军侵略中国,许多人被迫过上颠沛流离的生活。在天津,有一个和侯宝林同辈的第六代相声艺人欧少久,艺名欧宝珊,带着徒弟董长禄四处跑滩糊口。随着战事南移流向中国南方,在陪都重庆流浪献艺,那时老舍、田汉、欧阳予倩等名人还常常光顾书场,老舍还专门为相声、大鼓等写过段子。

  在成渝两地辗转演出时,欧少久还配合当地人的喜好,加入许多西南语音和乡土谚语,颇受欢迎,只是在演出过程中受尽当地地痞流氓的欺压,处境艰难。就在此时,贵阳一个叫段元昌的戏院老板慕名而来,诚意邀请欧少久一行入黔献艺。双方一拍即合,欧少久便率领班底数十人在贵阳闯了一回。

  一行人在贵阳的市交易所内表演京韵大鼓、快板、单弦、单口相声等曲艺,一度出现门庭若市、盛况空前的景象。可惜半年时间,生意就日渐萧条,欧少久无奈之下又带着戏班打到广西桂林另谋他路。说来也怪,贵阳的观众久日不见欧少久的相声,心里又想得慌,认为这北方迁来的艺术新鲜有趣,味浓意深,回味悠长。听闻贵阳观众对他们的挂念,欧少久便决定,带着这北方曲艺在西南再试一次,这一试,便再也离不开了。

  欧少久和徒弟董长禄在贵阳闹市区租了“六朝居”茶院开起相声专场,可惜徒弟董长禄更想在云南发展,师父也顺其意思任由他去,独自带着两个小女孩在贵阳开启了相声的大门。孩子太小,只能说点文活儿小段,没有捧哏,欧少久便说起了单口相声。街头巷议、新闻趣谈,乃至民间传说或是戏剧折子,欧少久张口就来,连说四、五个小时不停歇,包袱一个接一个,逗得观众连番大笑。

  从那时起,贵州的曲艺大门算是被这个外乡人奋力打开了,后来他更担任了贵州曲艺团第一任团长。


  张大师甫下火车即登台

  欧少久在贵州收了几个徒弟,刘长声就是其中一个,同时还有许多北方艺人前来投靠欧少久,例如曾获得马三立、侯宝林好评的相声大师郑小山就曾在贵州留下过足迹。于此同时,又有一批从北方支援三线的人们来到贵州,其中当然也不乏曲艺大师,张毅贤就在其中。

  本土的一批艺人和外来的大师,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贵阳热闹非凡。

  那时的喷水池、大十字和现在一样是最繁华的市中心一代,包括小十字在内,林立着大大小小的茶馆戏院,传统曲艺风靡一时,北京迁来的京剧团、评剧团;江浙一带迁来的越剧团;河南迁来的豫剧团;四川的川剧团,还有杂技团、曲艺团等,都在最繁华的闹市区立下门户,各自攒下拥趸无数。

  相声这门艺术在当时更是备受欢迎,张毅贤到贵州没几天就上了台,可见当时人们对相声的渴求有多高。

  张毅贤本是天津人,自幼跟朱相臣学相声,后拜张兴华为师。来贵州支援三线建设时也对这边的繁盛曲艺市场有所耳闻,不过没想到刚下火车就要迅速准备登台表演的事情。据张毅贤回忆,那时贵阳满街的茶馆,最小的茶馆也能坐三五十个人。茶馆戏院里说相声的不少,说书的就更多了,几乎有茶馆的地方就一定有评书,两三毛钱的门票,还给杯茶。

  曲艺这种民间艺术来源于生活琐事,当然免不了一些俗套的段子,当时最忙的大概就是文化稽查大队的人,每晚穿梭于大小茶馆,就是为了防止艺人们说低俗段子博人一乐,造成不良影响。

  这样的娱乐是廉价而快乐的,可这遍地开花,繁盛一时的曲艺在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便渐渐落寞了。


  十年无相声 只唱“老三篇”

  1966年,全国兴起文化大革命,贵阳市的所有剧团几乎都被牵连,卷入革命的历史洪流中,大多数剧团被迫解散。欧少久被打成右派,关进牛棚。其他的艺人也都各谋出路,舍不得放下这身本事的相声演员便顺应历史潮流,不再说市井小段,改唱“老三篇”。

  即便如此,无论是说相声的,还是说书的、打快板的,曲艺艺人所剩无几,只剩下包括张毅贤、刘长生在内屈指可数的几个仍然坚守着阵地。上世纪70年代末拨乱反正,欧少久也得以平反,恢复了日常职务,而其他艺人也都守得云开见月明。不过曾经辉煌一时的曲艺盛况已经一去不返,大小茶馆也都不再,曲艺团、各种剧团均被收为国有,再也没有自立门户一说。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那些荒废了十年的艺人再也捡不起昔日的风采,只能另谋生计,好一些的去学校当了音乐老师,而有些只能在电影院门口收门票。那夏夜坐在茶馆里,喝着茶,嗑着瓜子,听着相声喝彩欢笑的日子,已成了过眼云烟。


  老张的大徒弟叫“张总”

  2009年7月,在张毅贤的收徒仪式上似乎能找到一点贵州相声复苏的气息。

  这五个徒弟中,大师兄张硕跟着张毅贤学了近20年的相声,按照相声界的规矩,学相声想要登台演出,必须有正统的师承门户,否则业内人士不会承认其艺人身份,目前全国在册的相声演员也只有一两千人。三年出师,出师三年后方可自己收徒,拜师时要先认“引”、“保”、“代”三师,其中必须有一个和师父同辈的杂技师父。这个徒弟在电视台工作,因拍了一部叫《开心帮》的情景喜剧而颇有些知名度,大家见了他都乐呵呵地喊他“张总”。

  在收徒仪式上,张毅贤见着这五个徒弟心里十分欢喜,他教授过的学生不计其数,真正的徒弟就这五个,这也意味着自己延续的“马派”相声又有了一批年轻的传人。

  2011年6月,张毅贤和徒弟们开始在文昌阁的茶馆里演出,每周六一次,夏天在户外,可乘凉、可听相声、可喝茶嗑瓜子,冬天便搬进茶室,一样其乐融融。今年4月,刘长声创立的春黔相声也开了张,和张毅贤的山人斋同天演出。

  20块钱一张门票,相声演员在台上说学逗唱,年轻观众在台下捧腹大笑,这似乎又找回点50年前百花齐放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