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旅游 > 途中趣谈 > 到丹寨看古法造纸编鸟笼 动手体验增添旅游乐趣

到丹寨看古法造纸编鸟笼 动手体验增添旅游乐趣

来源:网络转载 2016-09-05 07:41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卡拉村村民抬鸟笼从田边经过。黄晓海摄

  观光旅游不能满足游客需求时,带他们真正走进旅游目的地,亲自动手参与到旅游项目中,是最好的旅游深度发展形式。这一点,丹寨县已经走到了不少旅游目的地的前面。

  最近,贵州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走进丹寨县南皋乡石桥村,探寻丹寨体验式旅游的新玩法,记者在石桥村体验了古法造纸的不易,在卡拉村见到了手工编制鸟笼的巧妙。

石桥村古法造纸。

  石桥村:寻找中国的造纸匠人

  一张采用石桥村古法造纸术制作的“迎春一号”到底有多厚?

  正值农忙时节,石桥村古法造纸的工匠师傅们都忙着到田地里劳作了。好不容易听说,山路旁的小屋里正好有人在进行古法造纸,我们激动地赶了过去。在一个毫不起眼的造纸作坊里,我们没有工具能测量这张纸的厚度,更没法用“薄如蝉翼”这样的词语去形容一张全程由手工制作的“迎春一号”古籍修复用纸的模样。现场忙着从纱帘下揭纸的李师傅只是淡淡地说:“100张90厘米长、50厘米宽的迎春一号,重量不能超过300克”。

石桥村古法造纸。

  100张纸重量不能超过300克,这意味着一张这种尺寸的手工纸重量不超过3克!当记者触摸到刚刚从纱帘上揭下,韧性、触感犹如蚕丝一样顺滑绵软的纸时,才会真正明白这种2006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石桥古法造纸”的神奇所在。而这样一张从树皮经历千百次捶打揉捻后制作的“皮纸”,还要经过筛选、压制,最后送往国家图书博物馆,成为修复古籍善本最佳的纸张。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在石桥古法造纸上体现得格外明显。4月17日在第49届美国休斯敦国际电影节上,讲述丹寨石桥村古法造纸的纪录片《中国古法造纸》荣获民族文化纪录片最高奖——雷米白金奖。造纸的工艺和这些依旧传承着数千年前技艺的造纸艺人,再次受到了国外观众的青睐。

  《后汉书·蔡伦传》载:“用树肤、麻头、敝布、渔网以为纸”。与国内其他地方造纸方法不同的是,石桥村造纸依旧延续着用“构树树皮”作为原料的传统。

  据专家考证,石桥白皮纸制作工艺起源于隋朝时期,至今已有千年以上历史。石桥村古法造纸术从工艺角度看至今几乎没有变化,与明代《天工开物》记载的图解基本一致。明代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载:“蜀人以麻、闽人以嫩竹、海人以苔、吴人以茧、楚人以楮为纸”。而苗族历史上曾长期居住在楚地,或许能解释为何在贵州山区中能保留这一古法造纸技术。

  楮树当地叫构皮麻,至今仍是石桥造纸的主要原料。“构皮麻”通过水沤、浆灰、煮料、河沤、地灰蒸、漂洗、选料、碓料、袋洗、打槽、抄纸、压纸、晒纸、揭纸、包装等十多道工序,数十天的手工制作才能生产出白皮纸。

卡拉村正在展示鸟笼的苗族姑娘。

  石桥村因有天然石拱桥连接河两岸山崖而得名,在前往石桥村的路上,我们见到了三座大小不同的天然石桥。

  在村中石桥的对面有一座大岩壁,石壁下几座木屋,是至今保留的古法造纸作坊。岩壁的天然斜角为这些木屋遮风挡雨,天然泉水又成为造纸最好的资源。

  走进石桥村的“纸街”,小街上坐落着十多家大大小小的造纸作坊。游客来到这里,不但能观看到古法造纸的详细流程,还能亲自体验到抄纸等造纸的工艺。

  记者推荐:

  吃什么?

  石桥村有一处当地农民艺术家开设的农家乐“度日如年”,河边传统木制建筑上还建有漂亮的小露台。来这里可以提前预定土鸡火锅,农家自制的小米渣、扣肉和酸菜都非常好吃,老板娘的时令小炒也非常美味,关键在于食材新鲜。

  玩什么?

  离石桥村不远有一个“簸箕村”,整个村坐落在河流转弯处圆形的河滩上,因为整个村子外形犹如一个圆形的簸箕,被称为簸箕村。这个村子为一个姓氏的人家居住,各家各户之间的房屋都是相互通达的,即使下雨穿行在整个村落里,也不会担心被雨淋湿,非常适合对建筑感兴趣的游客。

  卡拉村:

  巧手编制鸟笼世界

  如果你打开手机淘宝搜索“丹寨卡拉”四个字,首先弹出的就是“卡拉鸟笼”的链接。这个传统苗族小村,早就因为手工制作的鸟笼而闻名海内外。

  从任何一条路来到丹寨,都会远远看见山顶上矗立的一个巨大的鸟笼装饰,山脚下就是著名的鸟笼村——卡拉。

  卡拉村位于贵州丹寨县龙泉镇,距离县城只有3公里,这个苗族聚居的民族文化村,以编制鸟笼驰名。在这个500多人口的小村子里,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制作鸟笼,平均每天的产量就在300多只。去年一年,这个看似安静而普通的小村子,销售掉了12万只鸟笼。

  “每天我们要把鸟笼浸在水盆里,让鸟洗洗澡,鸟笼里装鸟食和水的小罐子一定不能空,家里人有空了还会去捉些蝗虫、地蜘蛛或者柴虫给鸟补充营养。”一位苗族养鸟人说。

  苗族人爱鸟的习惯传承了千百年。在丹寨采访的日子里,在农户家几乎都能看见房前屋后的树上挂着鸟笼,有的人家甚至还会养上好几笼鸟。每逢赶场的日子,养鸟的男人们都会提着自己珍爱的鸟,到集市上与其他爱鸟人交流养鸟经验,或者开始一场惊心动魄的斗鸟比赛。正因为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卡拉村的鸟笼有了源源不断的销售渠道,2007年卡拉村被贵州省文化厅命名为“鸟笼编制艺术之乡”。

  一进村,就看见支书王玉和家的小院里摆满了近百个刚刚刷完桐油的鸟笼。细细密密的鸟笼整齐地摆着,让人一下子爱不释手。原来,这里是卡拉村鸟笼的一个“集散地”,当地村民把基本制作好的鸟笼送到这里,由这里集中安装挂钩等部件,再刷上桐油,根据不同的订单发往各地。

  在小院的店铺里,陈列着大大小小几十个不同大小不同款式的鸟笼。王玉和的儿媳妇是远近闻名的“模特”,很多卡拉村鸟笼的图片上,都能看见她苗族盛装的打扮。她对我们介绍说,销售量最大的鸟笼价格在300元左右,而店里那些雕刻精美,做工细致的鸟笼能卖到5000元一只。他们还针对感兴趣的游客,制作了装饰性的鸟笼,100元一个,游客们非常喜欢。

  记者推荐:

  吃什么?

  卡拉村的“斗鸡”可是这里的特色美食,这种原本养来做斗鸡的品种,肉质非常紧致,和辣椒炒干后吃起来又香又有嚼劲。卡拉村的农家乐几乎都有这道美味,市场价格约80元一斤。

  另外卡拉村农家乐里的“苗王鱼”也是值得品尝的美味。

  玩什么?

  到了卡拉村,可以在村口鸟笼制作传习所体验鸟笼制作的流程。把事先加工好的细竹签穿起来,编制一个自己的鸟笼,也是不错的旅游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