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旅游 > 途中趣谈 > 中国滑雪正遇争议时代 体验者难领略运动乐趣

中国滑雪正遇争议时代 体验者难领略运动乐趣

来源:网络转载 2017-07-15 02:49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借用狄更斯的这句话来形容中国滑雪产业的发展现状恰到好处。

  与欧美和亚洲一些滑雪强国相比,中国的滑雪产业起步较晚,10多年来规模急速扩大,但急剧膨胀的同时也暴露出许多发展过程中的尴尬。据统计,目前全国滑雪场的经营额尚不及美国科罗拉多州的一个滑雪场的销售额度。而运营良好、已经打造出品牌的滑雪场不过寥寥10余家。

  公众热情为何不高?

  部分滑雪场服务不够完善,体验者往往还没能领略到滑雪的乐趣,就已经想放弃了

  到今年1月下旬,红牛南山公开赛在北京南山滑雪场已经举办了11次。从2003年雪友们在雪季末的一次聚会开始,北京南山滑雪场在打造赛事的同时,也聚拢了一批单板滑雪爱好者,为自身的品牌推广造势。

  培养滑雪人群,是中国滑雪产业形成之初面临的第一个课题。2000年左右,滑雪运动开始从单纯的竞技滑雪向大众推广,当时中国的滑雪人口(指每个雪季能滑4次以上)只有几百人。滑雪常被视为“贵族”运动,或“危险”运动。

  经过10多年的发展,随着滑雪场的大量兴建,全国稳定的滑雪人口已经达到了两万多人,数量有所增加,但是平心而论,公众对滑雪的参与度依然不高。以北京为例,参与滑雪的人次大概只占常住人口的3%—5%,而10年前在韩国的一些大城市,就已经有60%的人口参与滑雪。

  中国滑雪人群的比重为何难以提高?自然条件的影响首当其冲。江西财经大学副校长、体育研究专家易剑东说,在北欧乃至日本、韩国,冰雪运动可以在零下5摄氏度左右的厚厚积雪地区进行。相比之下,我国的滑雪条件却不尽如人意。东北的冰雪很好,但温度往往在零下二三十摄氏度左右,而北京等地温度相对高一些,但积雪又达不到标准。

  滑雪资深业内人士郭云川则认为,这与人们的消费理念和经济状况有关。“10年前,滑雪还是一项新鲜事物,大家都想尝鲜儿,火过一阵。我当时预想,经过五六年的市场培育,参与人群会有一个稳步上升,但是现在看来,却有一部分人失去了兴趣。”

  如果初次接触滑雪没有太好的体验,人们很容易对滑雪失去兴趣。北京南山滑雪场市场部经理郑燕秋表示:“中国的滑雪者大部分是初次体验,自己没有装备,需要租用滑雪场的滑雪用具、服装等,在周末节假日,瞬间客流量数以千计的情况下,客人办理手续、租用衣服、租用雪具、试穿雪鞋、雪板等流程之后,已经有疲惫感,再加上部分滑雪场的雪道规划、雪质、设施、服务等不够完善,所以体验者往往还没能领略到滑雪的乐趣,就已经想放弃了。”

  雪场价格战伤了谁?

  多家滑雪场因为经营困难陆续倒闭或转行,行业内的恶性竞争,对整个市场是一种伤害

  眼下,国家体育场“鸟巢”打造的冰雪季已经进入第四个年头,这也为滑雪产业的发展做出了新的探索。北京市区的很多公园也都陆续推出了自己的冰雪项目,给人们近距离体验冰雪项目提供了机会。

  “项目本身大多处于摸索阶段,发展并不成熟,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在滑雪产业来看相对比较低端。”易剑东说,“不过,这些举措可以在北京市内营造冰雪运动的氛围,让一些还没有滑雪和溜冰经历的人得到入门的机会,假以时日,这些人中的一部分可能成为冰雪运动人口。”

  在郭云川看来,滑雪产业消费两极化已经产生。一方面,走高端路线,以河北崇礼为代表。到崇礼度假滑雪,单次成本会达到1000—2000元,但是这个价位很难被大众消费者接受。大众消费者基本都会选择北京周边的滑雪场,这些滑雪场在市场中,属于低端滑雪场。

  2006年以前,滑雪场多是刚刚投入启动,前期成本很高,主要的本地客户群还没有培养起来。各雪场开始依靠打价格战来招揽游客。2005年—2006年这种竞争最为激烈,导致许多雪场高成本难得高利润,开始“赔本赚吆喝”。

  打“低价牌”在启动和培育市场阶段见效快,可以在短期内收到成效,但是其对行业自身带来的负面影响却是不可预测的。2006年左右,位于北京、山东、辽宁等地的多家滑雪场开始因为经营困难陆续倒闭或转行。

  郭云川认为,在大的竞争环境下,各个雪场不断地投入人力物力,这就像军备竞赛一样,在这样的经营压力下,一些滑雪场选择靠压低价格,来吸引客流收回成本,最终导致行业内的恶性竞争。“现在回想起来,价格战对整个市场是一种伤害,服务质量没有提升,却让整个行业受伤了。”

  产业洗牌去向何处?

  滑雪场要生存,需要形成品牌。未来在开发滑雪场的时候,应该更注重质量而非数量

  中国滑雪产业进入重新洗牌的格局。品牌影响力、服务水平、消费者观念等多方面因素成为衡量标准。

  通过职能部门的监管和市场竞争的自然选择,生存下来的滑雪场在硬件设施和软性服务上都具备了一定实力。未来的路该怎么走也成为各大滑雪场面临的重要课题。

  目前,正处于转型期的中国滑雪产业急需建立行业基本规范和技术标准,从而淘汰一些落后企业。

  “滑雪场的经营是以短期盈利为目的,还是打造稳固的事业型滑雪场,需要判断和取舍。”郭云川说,接下来,滑雪市场应该是“大鱼吃小鱼”的洗牌,滑雪场要生存,需要形成品牌,以优质、专业化的服务提高自身竞争力。

  在转型中形成品牌优势的,崇礼县是个很好的例子。优质的雪道、专业的服务已经成为“崇礼滑雪”的品牌标签。不过借助于大手笔的投入和自然条件优势,这样的路线能有怎样的借鉴作用还值得探讨。

  “未来在开发滑雪场的时候,应该更注重质量而非数量。”郭云川说。雪场的环境应该注重文化氛围的打造,日本、韩国等一些亚洲国家的滑雪场,都在努力营造自己的文化氛围,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中国在这方面则要差一些。

  显然,品牌化和特色化是滑雪场未来发展的走向。

  事实上,从2011年开始,中国的滑雪场就开始了新的探索。越来越多的旅游地产、旅游经营公司投入到滑雪场的开发和建设中来。滑雪场项目也由单纯的滑雪运动向旅游、度假、房地产开发的综合性业态转变。

  中国的滑雪产业增速很快,但增量的空间依旧很大。如何培养市场、提高自身竞争力,开发者们需要的是更为平和的心态以及做好持久战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