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番外篇 顺时而补的家常菜 【字体: 】 2014-05-17 16:56:27 来源: 中国天气网综合
“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作为中国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巨典,《黄帝内经》将养生与四时的关系给了很好的解释。中国人深谙此道,更是结合“医食同源,药膳同功”这一养生理念,将养生之道融于日常的饮食中,以四季的变化、寒暑的交替为契机,顺应天时,调整日常的饮食,寄养生于这普普通通却又博大精深的一日三餐中。
春寒料峭 姜汤防感冒
姜汤防感冒(图片来源于猫扑贴贴)
早春时节,乍暖还寒,一场倒春寒的到来,让本是暖意融融的春天戛然而止。各大医院收治的感冒患者明显增多,而防治感冒的食材也成为了人们的心头好。姜,一种古老而常见的调味品,在防治风寒感冒中却发挥着神奇的作用。几枚姜片,数颗红枣,些许红糖共同熬煮,趁热服下。驱走一身寒气之际熨帖身心。
姜,不仅仅是烹饪的附属品。作为主料,也有华丽的时刻。姜汁撞奶,首创于广东番禺县沙湾镇,味道香醇爽滑,甜中微辣,有驱寒健胃镇咳之效,非常适合在寒冷天气食用。想要做出地道的姜汁撞奶,几个步骤不可少:姜去皮洗净,榨出姜汁;纯鲜牛奶煮沸加糖,熄火后不停的搅拌,直至温度下降到70度左右;迅速地将牛奶倒入盛有姜汁的碗中,几分钟后即可凝固成姜汁撞奶。
寒冷的天气里,为亲人、朋友做一道驱寒姜品,赶走的不仅仅是身体的寒冷,亦让心与心之间靠得更近,更加温暖。数月之后,四季轮转,由春入夏,天气渐渐热了起来,另一种应季汤品便呈现在人们的餐桌之上。
暑湿俱盛 靓汤除湿
淮山扁豆煲鸡脚(图片来源于百度搜索)
春夏之交,岭南部分地区已进入湿热的天气,岭南之湿热,不少古人都对其深感无奈。一些曾流放在此的文人如韩愈、苏轼等,都尝过“南蛮瘴气”之苦头,这从韩愈“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的诗句当能一窥。
常年湿热的气候使岭南人民对日常食补自有一套方法,以清热、祛湿为目的的凉茶与汤水慢慢流行开来。其中煲汤是岭南主妇们不可不会的技能,打理一两款全家人喜爱的汤品,帮助家人抵御湿热的气候,是不少家庭在这个季节不可或缺的烹饪课程之一。
一款家常汤,既要滋补保健,又要好喝,需要下的功夫可不少。淮山扁豆煲鸡脚,一道健脾祛湿、舒筋活络的汤品。淮山、扁豆、芡实、薏苡仁各15克,加上10只生鸡脚和稍许生姜片一起放入瓦煲,加2500ml水,大火煲滚后小火煮2小时,最后加入食盐调味即可。
做法简单,可属家常,却又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很适合在湿热天气里食用。汤中鸡脚性味甘平,有健脾益气、舒筋强骨的作用,而且富含胶原蛋白,能令皮肤光滑而有弹性;淮山可以益气养阴、补脾肺肾;扁豆具有健脾化胃的作用;芡实健脾除湿,固肾益精;薏苡仁有健脾利水渗湿的作用。
集所有食材之常,这道祛湿汤品伴随百姓的餐桌度过了漫长的盛夏。一阵秋风,卷走了夏日的湿热。秋高气爽,但随之而来的,还有恼人的秋燥。
秋燥伤身 百合润燥
西芹百合(图片来源于百度搜索)
北方的秋天格外干燥,许多南方人第一次到北方就深有体会。皮肤紧绷、口干舌燥便是最直观的感受。而北方人却习以为常,不仅仅是身体适应了这样的气候,更是北方人知道如何通过饮食的调理,来减缓干燥对身体的影响。西芹百合就是这样一道在秋季很受欢迎的去燥家常菜。
西芹性凉、味甘。含有芳香油及多种维生素、游离氨基酸等物质,有促进食欲、降低血压、健脑、清肠利便、解毒消肿、促进血液循环等功效。食用百合在我国兰州七里河等地区广泛栽种,并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虽然它看起来像垃圾皮,但却可以治疗咳嗽、失眠等症。火气重的男人常吃可以清火;抽烟多的男人常吃可以润肺。女人常吃会加快皮肤细胞的新陈代谢,美容养颜;老年人常吃可以提高身体免疫力。
西芹百合,食材选用简单,口感脆嫩清香,虽然朴素淡雅,但是绝对不失气质,且菜名又寓意百合,是深得人们喜爱的一道清新素食。平抚了秋燥之后,天气愈发寒冷,冬天的脚步临近,御寒成为了人们餐桌上新的话题。
冰天雪地 羊肉御寒
葱爆羊肉(图片来源于昵图网)
北方的冬天格外寒冷,在北方人的阳台上,除了过冬的大白菜,储存最多的莫过于大葱了。不同于柔嫩水滑的小葱,大葱皮厚叶肥,更适合煎炒烹炸。搭配上性味甘温、温补气血的羊肉,就成了北方冬天最常见的经典御寒菜——葱爆羊肉。
想要做好葱爆羊肉首先要选好食材。羊肉应选后腿肉,稍冻后再切,更容易切薄;大葱选用京葱的葱白,多放可去膻去腥,而吸附了羊肉香味的葱白吃起来更适口。制作过程中要注意三点:生肉切薄片;大火快炒;葱不要炒过头,保持一点生葱的爽脆。羊肉滑嫩,鲜香不膻,汪油包汁,食后回味无穷,满足口腹之欲的同时,一天的寒冷就这样消散开来。
中国人的餐桌,看似普普通通,却饱含了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与依赖。合理运用大自然的馈赠,顺应天时,依靠勤劳的双手,换来全家人的健康与幸福,并将每个家庭独有的家常味代代相传,这就是中国人的家常菜。(编辑/邵爱英)
编辑: 中国天气网云南站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天气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