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时的北京,每逢旧历的春节,人们走亲访友所送礼品大多是提一个点心匣子,拴两瓶二锅头酒。糕点,曾经是北京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物资最紧张时所发票证中都有糕点票这一项。
北京人为什么对糕点这么喜欢?因为元代蒙人和清代的满人都很喜欢糕点,大概是游牧民族,这种食物既便携又能久存吧!他们都称糕点为饽饽。满族人有吃饽饽,喝酽茶的生活习惯。蒙满人入主中原,坐了朝廷,于是宫廷中就有了御饽饽房或点心局子,宫中大凡各种祭祀、宴饮、赏赐及日常生活都离不开糕点,渐次这种食俗影响到民间,市面上也多有饽饽铺子,制作售卖各式糕点。京城还形成了以八种糕点组合的各种京八件。
其实,中国的糕点源远流长。汉代《说文解字》就有“糕”字。唐代食俗,人们把早晨吃的小吃称为“点心”。中国人的食物以谷类为主,就面食制品来讲,是沾着两条线演进发展的。一条线是形成了馒头、包子、面条、烙饼这类主食,另一条线则形成了做为主食补充的丰富多彩的糕点。
新中国成立后,糕点业大发展,成为百姓寻常食用和送礼的食品,但在品种、品质和工艺上仍承继前朝没有大的突破。改革开放后,西方的焙烤食品及技术、设备、材料大量涌进,中式糕点业一方面受到挤压,一方面也在竞争和学习中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时至今日,从总体上看大有“西风压倒东风”之势。不仅西式快餐受人青睐,西式饼屋也如雨后春笋般遍布大街小巷,一时蔚成风尚,尤其吸引了一大批青少年。近十年来,以西式糕点为特征的工业糕点异军突起,以蛋黄派为发端,接着陆续出现雪饼、小面包、铜锣烧、软华夫、干蛋糕等,且形成了一些全国性大品牌,现已有数百亿规模,且正蓬勃发展。
中式糕点多为中小企业,产品要沿袭传统工艺,保持传统特性,高糖高脂特性难以从根本上转变,有些又无法改变手工操作方式,再加上品种多样,不可能全部做成包装食品,故形象简陋、货架期短,不宜做大市场。所以,中式糕点业既无西式饼屋的终端销售优势,又无工业糕点的规模标准优势,一直增长缓慢。
当下,中式糕点面临挑战,也面临机遇。随着经济发展和国民收入增长,消费正由温饱转向健康和享受。传统文化的复兴使人们更加注重传统,而中式糕点有深厚的人文内涵和民族情感。经世代相传,适合国人口味,符合健康理念。
我们有责任把老祖宗留下来的好东西发扬光大。日本的纳豆、韩国的泡菜,还有什么汉堡、比萨,不也是人家一国的传统食品吗?也曾是落后的工艺,简单的食物,现在,怎么就成了风靡世界的文明食品了?关键是要在技术上创新,在商业模式上创新,在打造品牌上下功夫。当然,这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儿。
只有中国的才是世界的,这话不错。但只有具备世界先进水平的加工制作,科学管理和市场营销,中国的才能成为世界的。中式糕点正在发展中,只是希望迈的步子能更大些。
2012年1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