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美食 > 家常菜 > 炒名家“冷饭”不如烹新人“热菜”

炒名家“冷饭”不如烹新人“热菜”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9-15 07:14 编辑: 网络 查看:

  日前有出版社宣布,即将出版发行张爱玲“最后一部未曾刊行的遗稿”,引发许多议论。“张爱玲最后一部作品”的说法十多年来屡屡出现,当年《同学少年都不贱》出版时,就被称为“张爱玲最后一部遗作”。随后小说《郁金香》面世,旗号也是“张爱玲的最后一部小说”。2009年,《小团圆》面世,依旧是“张爱玲最后一部长篇小说遗作”。因此批评者感叹,“张爱玲最后一部”又来了。(8月29日《北京晨报》)

  看到这个新闻,你是不是顿时有“张爱玲遗作何其多”之感?如果说此番整理出版的张爱玲遗稿《少帅》确为其最后一部小说,那么,此前整理出版的《同学少年都不贱》、《郁金香》、《小团圆》也打着“张爱玲最后一部小说”旗号,就恐怕涉嫌忽悠读者、借此炒作了,类似于电影制作商动辄拿明星的最后一部武侠片、古装片、谍战片来等说事,不过是一个炒作噱头而已。

  相关出版社不断整理出版张爱玲“最后一部”遗作,或许是想让读者读到张爱玲的更多作品,能对张爱玲有更准确全面的理解。但频繁使用“张爱玲最后一部小说”旗号是否妥当?据报道,张爱玲创作《小团圆》,20年间已几易其稿,一直不满意,故在遗嘱中要求将手稿销毁,不予出版,而《少帅》等也是未完成的小说,不断将这些遗稿出版,会否违背张爱玲生前的意愿,影响张爱玲形象?

  正如上述报道所说,与张爱玲作品的经历类似,鲁迅、胡适、梁启超等许多近代甚至古代作家都是出版业反复炒作的对象,他们的着作被无数次粘贴拼凑之后,冠以新的名字,就变成了一本新书。每一个人基本上都有数十部乃至上百部名字不同、但内容重复的书籍在市场上出现。为何?因为出版业本就竞争激烈,生存不易,老作家的作品早已过版权保护期,因不需付版税而成本低。

  另一方面,频繁翻炒老作家背后,也潜藏着当代文学创作低迷、优秀作品稀缺的隐忧。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曾把国内童书现状概括为“三多一少”——出版社多,作家多,作品多,精品少。其他文学创作同样如此,虽然文学大军在扩容,比如网络文学就十分高产,但作品质量良莠不齐,精品力作堪称奇货可居。出版社也就干脆重复出版,把名人名家的作品反复利用了。

  频繁挖掘已故作家遗作,频繁翻炒老作家旧作,绝不是长久之计。有眼光的书商、出版社要承担起社会责任,像娱乐圈挖明星一样挖掘作者,像好莱坞打造明星一样培养包装作家。有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内地引进的图书版权当中,来自美国的有6210种,而向美国输出的中文图书版权数量仅为1266种,版权逆差就接近5000种。故出版社也可调转方向,将中国优秀的图书作品推销出去。(何勇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