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美食 > 家常菜 > 马铃薯主食化是“第三次膳食革命”

马铃薯主食化是“第三次膳食革命”

来源:网络转载 2016-09-07 10:00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记者:如何评价定边县作为主食化示范实验县一年以来的成效?

张泓:定边县一年来的主食化成效是显著的。在引进加工企业方面,速度很快;在良种的筛选、培育方面,效果显著,培育出了干物质达到30%的主食化薯种。专用薯的基地种植已经达到1.5万亩;在消费者培育和市场引导、品牌建设上,也在积极努力。

尤其在旱作雨养农业的开发上,效果喜人。虽然2015年被认为是陕北地区近五十年最干旱的一年,但定边在南部山区旱地种植的主食化品种——秦薯九号依然达到了1.7吨的平均产量,其他品种也收成不错。马铃薯在旱作区的种植优势,在干旱年头得到了充分展现,更强化了马铃薯在粮食安全中的战略意义。

记者: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第一次对马铃薯产业进行布局,提出“积极推进马铃薯主食开发”,马铃薯产业的升级势在必行。在新的形势和背景下,您觉得榆林市在马铃薯产业上应如何定位?

张泓:榆林不仅是优质马铃薯大市,而且位于马铃薯北方主要种植省区陕甘宁蒙晋的交汇处,区位优越。结合国家的马铃薯战略,榆林应该成为种薯繁育基地、高产示范基地、马铃薯主食加工基地、储藏基地——储藏优势以前没有重视,榆林的多数区域位于黄土高原中心,地势高,干燥,阴凉,是储藏马铃薯的天然冷库,一些地方可以储存到第二年夏天。结合种种优势,榆林应该成为马铃薯产业的流通中心、交易中心,应该成为我国马铃薯战略实现的发动机。

记者: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在消费端。真正让主食化落地,是不是中餐需要改革?

张泓:准确地讲,是中餐的传统主食要改革。我们以前的主食存在缺陷:品种单一,营养单一,主要是米面,主要是淀粉;精加工过度:维生素、微量元素、膳食纤维明显不足。要克服这些,提高营养素和健康水平,就要增加品种,增加全面营养,马铃薯正好是不二之选。中餐需要改变主食结构、提高营养的均衡性。

记者:这是饮食文化非常大的一次改变。

张泓:是的。从战略上讲,我们把马铃薯主粮化叫做中国第三次膳食革命。第一次发生在四千年前,从欧洲、西亚传来的小麦,在北方取代了小米、黄米的主粮地位,在南方和大米平分秋色,打破依赖大米的单一主食结构;第二次发生在五百年前,由美洲传入的玉米成为新的主粮;第三次就是现在,马铃薯成为新的主粮。

小麦的引进,改变了单纯依靠小米、黄米的粗粮膳食结构,大大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和农业结构;玉米因为产量是小麦一倍以上,因此对于提供更多的粮食,养活更多的人意义重大,明朝以后我国频频迎来人口高峰,与玉米的引进息息相关。这第三次膳食革命,就是要提高国民的营养、健康水平,增加粮食安全,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从长远来说,意义不亚于前两次。

记者:农业部今年马铃薯主食化的重大举措有哪些?

张泓:除了继续在示范县搞好示范试验外,将全国范围的七大城市哈尔滨、上海、杭州、武汉、广州、成都、西安作为推进消费端主食化的试点城市,在中心城市提升马铃薯主食的消费比重。   记者 韩承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