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美食 > 食材 > 《粽子》行业标准开始修订 肉肉块可能变大

《粽子》行业标准开始修订 肉肉块可能变大

来源:网络转载 2015-08-02 18:05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2004年,浙江五芳斋集团(以下简称“五芳斋”)参与起草了《粽子》行业标准(B/T10377-2004)。如今10年过去了,记者了解到,现在这个标准开始重新修订。新标准修订的“动作幅度”比较大,如果新标准顺利通过并实行,它将决定未来你能吃到什么口味的粽子。

新标准重新定义了粽子的范畴

  粽子定义“重塑”

  照顾到了全国粽子

  新标准修订由中国商业联合会牵头,从发布的公开征求社会意见稿来看,新标准重新定义了粽子的范畴,将之前的“以糯米和/或其他谷类食物为主要原料,中间裹以(或不裹)豆类、果仁、菌类、肉禽类、蜜饯、水产品等馅料,用粽叶包扎成型,经水煮至熟而成的制品”,修改为“以糯米为主要原料,添加或不添加其他谷物、豆类、果仁、肉禽蛋及其制品、水产品、果蔬及其制品等(单一或混合)为配料,辅以粽叶成型蒸煮熟制而成的产品”。

  新标准的修订工作,五芳斋也有份参与。五芳斋品质管理部负责人洪凰介绍,比较而言,新标准的定义更为简明,厘清了主料和辅料的关系。国内大多数的粽子原料还是糯米,像山西的小米粽,其主角也是糯米,因为不加糯米是不能成型的。记者也注意到,原标准中的粽子是通过“经水煮熟”的,而新标准修订为“蒸煮熟”。这样就照顾到了广东一带的裹蒸粽。此外,原标准中描述的粽子馅料里的“菌类”被新标准的“果蔬”取代了。

  洪凰说:“随着粽子生产技术成熟、生产工艺的变化,粽子品种也越来越丰富,水产、果蔬和营养品等众多口味现在市面上都有了。因此,新标准一方面覆盖全国不同地方特色的粽产品,另一方面也为粽子新产品开发留有余地。”

  在粽子的分类方面,新标准将之前的根据有无馅料分为有馅类、无馅类、混合类3类,调整为有馅类和无馅类两类,混合类被归为有馅类。按照新标准的定义,“有馅类粽子”是指生产过程中用两种以上原辅料混合制成的粽子。

酸价指标被删,过氧化值“兜底”

  主要理化指标有所调整

  酸价指标被删,过氧化值“兜底”

  新标准调整了干燥失重指标、蛋白质含量的要求,删除了酸价指标;在理化卫生指标方面,将过氧化值和微生物指标要求修改为“应符合相关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要求”。

  洪凰解释,干燥失重指标反映的是粽子的水分情况。之前的标准要求是“小于等于55%”,新标准计划调整为“小于等于65%”。“比如山西小米粽,因为小米的颗粒小,吸水面更大,如果按照原来标准,是很难达标的。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广东的裹蒸粽,按照传统工艺,裹蒸粽要在水里连续煮上七八个小时,那样粽子吸水也很厉害。”新标准对于肉馅粽子的蛋白质要求从原来的“大于等于2%”调整为“大于等于2.5%”,脂肪保持不变,仍为“小于等于17.5%”。蛋白质标准提高意味着,生产企业放在粽子里的肉块可能要大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