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美食 > 食材 > 才下舌头 却上心头

才下舌头 却上心头

来源:网络转载 2015-11-27 02:35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策划:叶燕民 林耀平

  执行:洪俊彦 黄少敏 屈人文 庄黎虹 许永华 黄璧娇

  王丽虹 许雅玲 杨佳彬 李凯龙 张晓明 许文龙

  摄影:陈起拓 林劲峰 戴涵琦 陈小阳 周雪婷 余亭陵

  21版    食之髓:清淡鲜美重考究

  22版    食之魂:一菜一肴总关情

  23版    食之蕴:按图索骥寻珍馐

  24版    食之广:享誉全球美名扬

  清代名医王孟英在《随息居饮食谱》序中写到:“国以民为本,而民失其教,或以乱天下。人以食为养,而饮食失宜,或以害身命。卫国、卫生,理无二致,故圣人疾与战并慎,而养与教并重也。”

  可见,“食”之重要性。  

  饮食,表面上看是一道道由各类食材组合而成的菜,供人果腹,免受饥饿之苦,同时也满足味蕾的愉悦,但从更深层意义上讲,它代表的却是一种文化,代表着内心最深处的那种记忆。小时候吃过什么,它们都会像烙印一般跟随你一辈子。

  闽南美食以清鲜、和醇、荤香、不腻及汤路广泛而声名远播,在烹坛中独占一席。其中,泉州美食的韵味内涵独特,在本土文化(也称闽越文化)、中原文化、海丝文化等多元文化的融会下,逐步形成别具一格的闽南小吃。

  历经千百年的传承和创新,闽南饮食文化影响到潮汕、台湾等地。20世纪初,大量泉州人背井离乡,远渡重洋打拼。“美不美,故乡水”,那些长期远离故乡的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依恋故土的生活,物象便是食物与味道,吃着的是舌头的味觉,思着的却是对故土的念想。闽南饮食也随着这些游子在与故园的来来往往、魂牵梦绕之中,逐步传播到世界各地。

  本期闽南文化节特刊将带领大家感受“才下舌头,却上心头”的闽南饮食文化。

  食之源:

  千年发展味独特

  “民以食为天”,“天”者,至高之尊称,可见饮食是人们物质生活的第一需要。闽南人历来讲究饮食,自秦汉时期至今,历经一千多年的传承和创新,形成了“鲜、香、淡”的独特风味,并衍变出众多美味,藏于大街小巷。         □王丽虹 许雅玲

  起源秦汉时期

  西晋明清创新

  秦汉时期

  西晋时期

  稻米为主  海产为辅

  快到中午,家住泉州市区五堡新街的陈大妈熟练地从米缸里掏出一碗米,淘洗干净后放入电饭煲中,20多分钟后,打开电饭煲,晶莹剔透、热气腾腾的白米饭便出锅了。这是闽南家庭主妇的一个缩影。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千百年来,闽南家庭妇女们重复着陈大妈的动作,做饭工具虽随着时间已变,但食材却一致——一天三餐,白米主打。

  米,贯穿了泉州人的饮食生活。几乎所有中国人都知道一个概念:北方人喜面食,而南方人离不开米饭,这是因为千年前形成的两大农业布局。事实上,早在秦汉时期,福建农业生产就有了发展,稻米是主食,鱼、蛤、果品类为副食。根据《史记·货殖列传》载:“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杧蠃蛤。”闽南人一日三餐,正是以稻米为主食,早晚吃稀饭,中午吃干饭,闽南方言称稀饭为“糜”。它有稀和稠两种,稠的粥称“洘头糜”,“洘”的意思即“水少也”,稀的粥称“安糜”。泉州人还有个主、副食“二合一”的吃法,即把蔬菜,海鲜、肉类等副食品直接与大米煮成咸饭和咸糜,颇具地方风味。

  海鲜同样是闽南人喜爱的食材。泉州市博物馆馆长陈建中向记者展示了一张宋代印尼人所画的图,图上20多个盘子放于桌上,盘里放满各类食物。“盘中食物都是海鲜。由此图可以推测出,因所居之地靠海,宋代泉州人已喜欢上了吃海鲜。”

  西晋时期

  衣冠南渡  引新技术

  进入初夏,在石狮一家老牌牛肉羹店的生产车间,为保证制作过程中牛肉羹不因室温过高而僵硬,这里都保持恒温20摄氏度左右。做了20多年牛肉羹的刘师傅正在桌案前用手大力搅拌着整盆切片牛肉,最后再倒入地瓜粉搅匀,便成了泉州人爱吃的美食——牛肉羹。

  相传,“羹”类食品早在西晋时就传入福建。在西晋“永嘉之乱”时期,衣冠南渡,北方汉人大批入闽避难,多半集中居住在交通便利、土地肥沃的晋江沿岸,以及散居在晋江沿海地区。汉人入闽既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也输入了中原地区古老的饮食文化,如北方现在用于称呼煮或蒸成的汁状、糊状、冻状的食品——“羹”类食品。泉州的牛肉羹、蚝仔羹、粉羹等都保留了最古朴的烹调方法。

  进入唐宋时期,随着泉州对外通商,四方商贾云集,中外饮食文化逐渐交融。闽菜大师程振芳介绍:“泉州卤面烹饪时加入沙嗲酱,这种做法自唐宋时期就传承了下来。”

  明清时期

  小吃涌现  风味独特

  泉州小吃丰富,肉粽就是其中之一。泉州的肉粽以馅料多、做法讲究、油润不腻闻名。老魏是市区钟楼老牌肉粽店的配料师,主要负责炒糯米和制作配料,每天早上,他都要炒熟几大锅的糯米。这些糯米通常前一天晚上就要在水中浸泡。翻炒过程中,他还要倒入各种调料,以及一盆卤肉汁和一盆葱头油。一个简单的咸肉粽,里面填满香菇、咸鸭蛋、卤肉等配料,上桌后再淋上美味的番茄酱和花生酱,香气立刻扑鼻而来,令人食欲大增。

  泉州肉粽的独特做法从清朝时期就延续至今。面线糊、土笋冻等众多小吃也在明清时期开始涌现,既保留了唐宋遗风,又创新改革。泉州民俗专家傅孙义介绍,闽南小吃一般喜酸甜不喜辛辣,喜清淡不喜油腻,其式样新颖,造型美观,做工精细,美味可口。 甜口味的小吃如榜舍龟,咸口味小吃如马鲛粳、鸡卷等。

  新中国成立后,城乡人民物质生活水平都逐步提高,如今主食结构已以细粮为主,面食也进入正餐,家庭饮食日渐讲究营养化和口味化。

  地域文化差异

  造就风味美食

  地域气候

  对外交流 民俗习惯

  奠定饮食物质基础

  “东辣西酸,南甜北咸。闽南饮食的起源和发展离不开本地的自然资源。”聊起美食,程振芳头头是道。

  泉州位于我国东南沿海,背负群山,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沿海地区有数百公里长的海岸线,浅海滩涂辽阔,鱼、虾、螺、蚌、鲟、蚝等海产佳品常年不绝,盛产稻米、蔗糖、蔬菜、水果,尤以荔枝、龙眼、柑橘等佳果誉满中外。山林溪间盛产茶叶、香菇、竹笋、石笋、石鳞等山珍野味。

  “茶笋山木之饶遍天下”、“两信潮生海接天,鱼虾入市不论钱”等诗句,都是古人对泉州富庶的高度赞美。同时,海上交通便捷,受广浙等沿海辐射,泉州地区烹饪原料种类十分丰富,为闽南饮食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烹饪资源。

  对外交流

  菜品融入海外元素

  如今,来到石狮石湖港,可以看到码头上堆满了数以千计的集装箱。码头工人们正忙着装卸各式货物,让我们重回千年古港时代。

  其实,早在唐代,泉州已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四大商港,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商和友好往来,宋元时期更是出现了“市井十洲人,海涨声中万国商”的繁华景象。明朝郑和下西洋,清朝郑成功收复台湾,20世纪初又有不少泉州人下南洋打工,对外交往的频繁和扩大,使闽南饮食文化与其他饮食文化的交流、融会更加密切。从外洋引进的“舶来品”,如咖喱、胡椒、沙嗲、芥末等香辣型的调料,融入本土,形成了一种以闽味为主体,又多渠道吸收“西味”的闽南菜风格。

  民俗习惯

  形成闽南饮食特色

  民俗文化对泉州饮食也有着很大影响,包括年节、礼仪等食俗及泉俗婚丧喜庆、敬神祭祖。满月粿是生男孩满月时要做的小吃,同时煮红皮鸡蛋及线面馈赠亲友乡邻,祈求小孩健康成长。花包是闽南特色的婚庆食品,依闽南的传统婚俗,男方备办花包,由女方分送亲戚和厝边,花包不仅是礼数,其数量的多少,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亲家的身份高低和富裕程度。许多普通家庭逢年过节,家家户户都要烹饪制作特色小吃,可祭祀,可请客,可作家宴,也可馈赠亲友。

以上内容来自: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yfs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