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勇接受本报记者专访。长沙晚报记者 邹麟 摄
【编者按】
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转型创新的时代背景下,一批长沙企业抓住“一带一路”战略机遇,走出国门,勇闯海外,开拓了新市场,赢得了发展空间,扩大了长沙影响。今日起,本报推出“海外淘金的长沙企业”系列报道,传导长沙企业的正能量,展示企业家新风采,为更多的企业开拓海外市场提供经验和借鉴。
提到北欧芬兰你会想到什么?冰雪童话世界、圣诞老人村、芬兰桑拿浴……长沙人唐勇却想到在芬兰科沃拉市办起了北欧湖南农业产业园。经过三年多的发展,一座重点培育食用菌、蔬果的绿色有机农业现代化产业园初具规模,这也成为湖南企业在北欧的第一个“家”。昨日,刚从芬兰回国的唐勇接受了长沙晚报记者的专访。
蔬菜比肉贵,市场空间大
去过欧洲的人都知道,蔬菜比肉贵不足为奇。猪肉折合人民币30~40元/公斤,而生菜、芽白要50~60元/公斤,平菇售价160元/公斤。2010年,从事新能源专业的唐勇来到北欧工作,他瞄准这里潜力巨大的农产品市场,为发展湖南外向型农业选了个好码头。
“擅长农耕的湖南人做农业,原来在欧洲俏得很呢!”唐勇介绍,芬兰农业在全国GDP中所占份额仅1.9%,本地蔬菜产量小、品种少,大部分依赖国外进口。但芬兰又具备温带海洋性气候,南部平均温度可达15℃,农作物生长所需的温度、雨水和日照能够保证。加上芬兰地广人稀,土壤肥力高,很适合发展农业。
图为北欧湖南农业产业园建成的食用菌厂房。受访者提供
北欧湖南农业产业园选址也有讲究——距芬兰最大的出口港哈明那仅50公里;距科特卡港口也只有60公里,该港还是中国货物出口俄罗斯西部发达地区的必经港。从这个园区运出去的东西,可以最快的速度销往欧洲,或送往中国。
2014年该园区由长沙企业湖南北欧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大力发展生态农业,重点培育食用菌、果蔬产品等。截至2016年底,园区实际投资已达3700万欧元,建成1万平方米的办公楼和1.5万平方米的食用菌标准厂房,其中3000平方米厂房已投产,日产平菇、香菇等食用菌2吨,投放芬兰市场后供不应求。“食用菌厂房全部投产后,日产量10~15吨,可满足北欧和西欧20%的市场份额。”
铺路搭桥,助力中小湘企“走出去”
“我们坚持‘边建设、边招商’的原则,招商已初见成效。”唐勇介绍,园区通过收购当地企业资产的方式,低成本高效率推进产业园发展,避免了漫长的建设期。目前入园企业已有8家,包括食用菌、米粉、蔬菜、牛奶、黑茶等生产和贸易型企业,其中7家来自湖南。“正在餐厅推广的湖南米粉深受芬兰当地人喜爱。”唐勇表示很看好欧洲“方便米粉”市场。
“园区规划面积是2.5平方公里,投资总额1.16亿欧元,可以容纳生产型企业30~40家,贸易型企业100家,未来年产值可达10亿欧元。”唐勇的目标是建成北欧最大的绿色有机农业现代化产业园,并通过产业升级,对接北欧生物制药产业。
北欧湖南农业产业园效果图。受访者提供
“我们希望园区成为湖南与北欧经贸往来的桥梁,为更多的湖南中小企业‘走出去’铺路搭桥。”在唐勇看来,国家支持企业“走出去”是大背景,对于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来说,境外投资最好是“抱团出海”。这样影响力比较大,从对方政府拿到政策优惠也比较容易,至少在企业碰到困难的时候能够多获得一份帮助。
如今,北欧湖南农业产业园已通过省商务厅评定,成为湖南首批境外经贸园区。境外经贸园区已成为湘企联合“走出去”的重要平台。市商务局有关数据显示,长沙已有3个境外经贸园区,形成农业、建筑业、智能电力等7个“出海”产业联盟,为长沙制造和长沙服务“走出去”拓宽了渠道。
长沙晚报:闯海外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唐勇:我们遇到的第一难题是海外融资。初来乍到的中小企业因为没有信用记录,在欧洲很难贷款。其次,由于双方文化差异和对当地法律法规不熟悉,容易造成不必要的误解与纠纷。例如,芬兰工薪阶层只要干满一年,就能享受一个月法定带薪休假,政府还要求雇主向休假的人提供额外津贴。
长沙晚报:对准备闯海外的长沙企业,有什么建议?
唐勇:选择投资欧洲,最好是和与欧洲有贸易往来的企业合作,而且要有自己的优势、特色产品,例如黑茶、大蒜、百合等湖南特色农产品。因为欧洲畜牧业发达,可以选择奶粉、肉食等合作项目。此外中小企业“走出去”一定要吸引人才、培养人才,而且要敢于吸引外国当地人才,雇佣当地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