塌棵菜、空心菜、油面筋现在在超市里随处可见,但这些江南的菜食,在三十年前的青岛,都有各自的故事。 那时候,青岛的一些大菜店像沧口大菜店按时会进些南方的菜食。据一位港务局的前辈说,那是随上海到青岛的客轮运过来的。那时一到秋冬季节,菜店就打出招牌卖一种“太
古菜”,这稀奇的名字让青岛人稀罕得问三问四。 原来,沧口的国棉六厂、七厂、八厂、九厂有一批南方工程师,大都是1946到1949年时因江南纺织业人员饱和,携着年轻的妻子来青工作的。我的爷爷就是其中一位。奶奶说:“太古菜”的叶子爬在地上像是长塌了的油菜,所以叫塌棵菜,因为塌着长,这种菜特耐寒,在南方是大棚菜出现以前秋冬季惟一的绿菜。上世纪70年代时,菜店里一有了它,南方人就欣喜若狂、奔走相告———“太古菜,好得来!”然后奶奶和当年南方来的大婶们就三五成群地奔向菜店,菜店人也不认识这菜,听奶奶她们用南方话叫它们“太古菜”,就按着南方发音写了,后来以讹传讹,直到现在农贸市场上还写成是“太古菜”。 去年夏天,空心菜在百盛一块五一斤。三十年前它也有故事。那时奶奶用南方亲戚寄来的种子在院子里种空心菜,北方的邻居们不认识,看见奶奶常常掐一些炒着吃,私下里议论奶奶家穷到了吃地瓜蔓子,闹了大笑话。 再就是油面筋,就是一种炸松得像豆腐泡一样的面筋泡泡,是无锡一带的特产。南方亲戚到青岛来旅游,带来一篓子面筋(因为怕压所以用竹篓子盛着),奶奶扛回家的一路上,碰到人家好奇地问。有好心人说:“土豆怎么用竹篓子盛,这么一大篓,扛着累死了!”不由分说帮奶奶背,一背吓了一跳,“这是什么?那么轻?”少不得奶奶又要费一番口舌。 当然青岛的好东西奶奶也是当宝贝托运给南方亲戚的。像胶东大花生米、还有金帅苹果。那时每年过年时按人头每人供应一瓶青岛啤酒,奶奶总是省下两瓶给老家亲戚寄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