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美食 > 特色菜 > 重庆菜篮子工程:为何冰火两重天?·重庆日报·周末版数字报

重庆菜篮子工程:为何冰火两重天?·重庆日报·周末版数字报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5-01 10:03 编辑: 网络 查看:

  本报记者 胡勇

  未来10年,重庆主城将建成1000平方公里,10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主城蔬菜需求量将达到1400万吨以上。为了保障市民的“菜蓝子”,重庆计划打造“百村百园”蔬菜基地,在全市构成充裕的蔬菜供应源。

  然而离奇的是,随着菜价涨声一片的惊呼,眼下在我市一些地方,却出现了种植大户蔬菜滞销的现象。重庆在大规模打造蔬菜基地的同时,如何保护农户利益,让种植基地与消费市场进行有效衔接,考验着相关各方的智慧。

  蔬菜生产流水线

  60岁的王富成从来没有这样种过菜。面朝土地几十年,他突然觉得自己像个“机械工人”,按部就班的种着蔬菜。

  王富成是重庆市永川区金龙镇解放村村民,自2008年把家里土地流转给重庆市地龙农业有限公司(下称地龙农业公司)后,他便在该公司建立的蔬菜标准园做了一名“工人”。由于施肥、播种、杀虫和浇水,都有一套严格的时间和程序,甚至还有土地质量监测,一开始他并不太习惯。

  12月27日,他站在上千亩菜地连成一片的“标准园”前,情不自禁地感叹“这要卖好多钱哟”!他背着手走过菜地,不时停下来凝视那一块块立在菜园不同区域的“信息牌”。

  在一块牌子上,有蔬菜品种、种植标准、技术要领等标注及禁用化肥农药品名的警示。王富成要记住这些。他不能出错,否则就要受到经济处罚。对一个老农来说,如此种菜,确实需要耐心。

  金龙蔬菜标准园面积达1000亩,隶属地龙农业公司。和王富成一样,每天在菜园里巡视的工人有190人,都是当地的农民。他们每人每月的基本工资是750元,奖金则按亩产量核算。所有人的务工收入,总共达到了280万元左右。但是,他们为了得到这份收入,除了谨慎细致地干田间地头的工作外,还得在培训中学习种菜知识。

  “这不是为难他们,蔬菜要无公害就得标准化。”地龙农业公司负责人刘亚东说,标准园里的菜从品种培育到种植采收再到销售,都严格按照绿色统一标准执行。

  为了让现代农业模式取代传统的种植方式,菜园里的道路、供水、大棚和冷藏库等基础设施齐备,温控育苗、发酵池和滴灌设施一应俱全。菜园旁边,还有检测室、科技书屋、培训室以及农资屋。

  “现在这里是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机能进、物能运、土肥沃、产出高。”刘亚东对记者说,这个蔬菜标准园加上自己的专业合作社,今年全年的蔬菜产量将达4000吨以上,产值预计超过600万元。

  如何防范市场风险?

  金龙蔬菜标准园的规范建设,引来了政府部门的关注。今年8月,菜园迎来了重庆市农委、市农科院专家,以及永川、潼南和铜梁等12个区县农委及蔬菜站的70余人参观。

  “金龙蔬菜标准园是我们大力推广的模式。”重庆市农委副主任张洪松说。重庆在抓“菜蓝子”工程的过程中,把受力点放在了“菜园子”的打造上。

  按照重庆市的计划,今明两年,全市将投入1.3亿元专项资金,在优势区域推进100个重点蔬菜专业村规范化建设。同时建成100个蔬菜标准园,使每个专业村35%以上的耕地种菜,35%以上的农户成为种菜专业户,农民人均纯收入50%以上来自蔬菜产业。

  在渝西,政府拟将遂渝高速公路沿线的潼南、铜梁和璧山,建成蔬菜产业优势带。“其中,将以潼南县40万亩核心基地为重点,建立60万亩蔬菜基地,主要保障主城的蔬菜供应。”重庆市农委蔬菜发展处处长王少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

  据了解,重庆市的100个蔬菜标准园建成后,全年蔬菜总产量将达到1200万吨以上。待各区县的蔬菜专业村建立后,政府将对其提出产量要求,不能保证蔬菜供应的区县,可能受到行政问责处罚。

  如此大规模的建设蔬菜基地,如此巨大的蔬菜产量,会不会引起重复性种植,产生蔬菜过剩甚至滞销的问题?刘亚东坦言,这是他2008年开始做农业产业后每年都会担心的问题。“你得观察市场行情,评估市场的需求量,在什么季节该种什么菜。”

  过去几年,他花了大量时间做市场调查,又与各农贸市场和超市进行了销售对接,生产的蔬菜并不愁销售。但是在今年,意外的情况发生了。“很多叶类蔬菜受到了市场冲击,低贱的菜价对农民和公司的伤害都很大。”他说,蔬菜产业的最大风险就是误判后造成滞销,因而对信息的了解非常重要。

  莴笋8分钱一斤!

  这样的风险,就被重庆蜀都专业种植合作社的9名大学生碰上了。

  今年8月,刚刚大学毕业的吴书柱看中了璧山县广阔的菜地。在他看来,种蔬菜的农民虽多,但他们还不懂得现代农业的做法和商业推广的方式。“如果能帮菜农把蔬菜卖向全国,前景将非常广阔。”于是在今年初,他联合8位西南大学农业学院的毕业生,一起成立了重庆蜀都专业种植合作社(下称蜀都专业合作社)。 

  组建蜀都专业合作社的资金,由几名大学生的父母资助或借贷,花费达近百万元。这些钱用在了购买运货卡车、化肥及上千套农业科普书籍等方面。

  到今年10月末,蜀都专业合作社已发展了610多户农户,种植总面积达6000多亩。几名大学生与菜农达成协议:免费向菜农提供科技帮助和化肥;菜农的蔬菜如果卖不出去,可以找吴书柱等人帮助联系买家。

  11月后,蔬菜逐渐成熟,菜农们开始联系买家。“但白菜2角钱一斤,莴笋8分钱一斤都没有人收购。”吴书柱感叹,11月中旬至今,已经有300多户菜农找到他们,要求解决蔬菜销售难题,急待出售的蔬菜估计不少于5000吨。 

  为了给5000吨白菜和莴笋找买家,蜀都合作社组建了专业的销售人员,跑遍了重庆、陕西、新疆和云南等省市,联系当地的超市、学校和机关食堂。

  然而一直到12月初,这些行动的效果并不明显。当地的蔬菜种植大户张记印心急如焚。他种植了40多亩白菜和莴笋,产量达150多吨。“这么多的蔬菜要是卖不出去的话,全都得烂在地里。”他说,他只能缠着吴书柱等人帮忙。

  “如果不能帮助菜农把菜卖出去,今后将很难和菜农继续合作下去。”吴书柱也忧心忡忡地说。

  此事引起了重庆市商委的关注。12月16日,市商委邀请永辉、新世纪、重客隆和重百四家连锁超市的相关负责人,来到蜀都专业合作社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市商委希望用“农超对接”的方式,解决蜀都专业合作社的蔬菜销售难题。

  随后,四大连锁超市与蜀都专业合作社签订了意向性协议书。但吴书柱说,由于只是意向性协议,目前超市还没有具体的收购动作,“因为它们对蔬菜的品质有要求。”“所以,现在除了把希望寄托在超市收购外,我们还在寻找其他的终端市场。”

  蔬菜价格如此之低,为什么还滞销?种植户张记印总结认为,主要原因是去年白菜和莴笋卖价高,村里很多菜农获利丰厚,今年一拥而上大面积种植白菜和莴笋,造成产量过剩。 

  绿色菜都的经验

  重庆社科院产业经济与企业发展研究所所长王秀模在接受记者采访说,很多农民种植蔬菜时,没有收集分析市场信息,种什么、种多少,完全依靠往年的市场情况判断。这就容易造成盲目集中种植单一菜种,导致大量蔬菜烂在地里。

  为了避免这种不幸之事再次发生,有着“中国西部绿色菜都”之称的潼南县,探索出了一套解题之道。

  林进辉是潼南县双坝村富得冒油的农民。1996年,他开始承包大量土地雇人种菜,到2008年,就已经把菜地面积扩张到了2000余亩,收入达900多万元。目前,他自己建起了300多平米的楼房,一个占地5亩的蔬菜交易市场,以及一个60多平方米的现代化冻库。交易市场为他自己和周围农户提供交易平台,日均交易量超过100吨。

  据林进辉称,在双坝村的蔬菜基地,10万元户、100万元户的农民比比皆是。他们的致富路并不只是靠运气和勤奋,更关键的还在于当地政府的努力。

  就在林进辉的蔬菜交易市场,县里蔬菜办的信息室设在了这里。这里汇集了全国各地的蔬菜供求信息,菜农可通过互联网随时掌握市场行情。“这为蔬菜种植带来了有效的参考信息。”林进辉对记者说,种庄稼虽说是靠天吃饭,但在现代市场中,信息也是关键。今年,他就根据信息,种植了韩国大萝卜,拉了两车到广州就赚了近8万元。

  “今后,农户将不再在田边地角交易。”潼南县蔬菜产业发展局局长刘良伟告诉记者,在潼南县,1000亩区域就将建一个几亩地的市场。“初步估计,全县将修建50个这样的市场。”这些市场将负责对菜品进行跟踪检测,保证无公害。同时,市场还设有电子屏,直接与互联网相连,以便菜农随时了解全国各地的市场供需、价格和新品种等信息。